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清明节偶书
正文

今天是清明节,一大早我的一双儿女就迫不及待的吵着、闹着要去老家祭拜老祖宗了,小孩子还不知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痛悼先人、慎终追远的庄重意义,他们觉得这是去乡下爷爷、奶奶家捉蝴蝶、放风筝度美妙时光、享天伦之乐的绝好机会。回老家祭拜的是我的祖父母和曾祖父大人,再追溯前人、已无从考证。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季节定然没有细雨纷飞令人断肠的悲凉。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乡村班线客车,就回到了乡下父母家---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有埋葬我先祖滋润我成长的土地,这里有饱含麦香迎面扑来的清风,这些又是何等的亲切。村庄东面的空地上,错落有致的排布着村里人先祖的坟茔,仿佛又见到阴阳相隔的祖父母了,他们依然是那样的慈祥又是那么的尊严,转眼二老离开我们已经十几年了,音容笑貌、谆谆教诲依稀还在眼前。从农村辗转来到城里安家置业,虽辛苦平淡但充实上进,当初的毛头单身小伙已成为拥有一双活泼儿女的四口之家主人了,我是多么想把这一切告诉我的祖父母大人!就像小时候我背着书包蹦蹦跳跳的回家告诉二老:今天老师教了什么,我考了多少分一样,然而这种想法又是多么的奢侈!我知道这种想法因阴阳相隔再也不能了,然而小时候倾听祖父讲他的故事,从中悟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耳濡目染受用一生,绝不会因他们的离去而日渐依稀,反而思路更为清晰了。

祖父生于1918年的一个日渐衰落的农村地主家庭,今杨村镇沂湖大王庄(原叫郑庄),曾祖父显臣公是一位闻名乡里的私塾先生,淡泊名利、潜心教书育人。民国二十年洪灾,高邮湖下游有灾民逃荒至沂湖一带,曾祖父顿生伶怋,赐予良田并资助起房造屋永居沂湖;因沂湖与高邮湖相连直通湖西码头小关(今湖滨),鸦片贸易直接渗入,曾祖父的大烟瘾日增,不惜变卖家资,至家道日渐中落。但曾祖父思想开明豁达,以“良田万顷,食不过一日三餐;豪宅万间,宿不过一席之地”自勉。广交朋友,对学生亦师亦友,祖父也因此和曾祖父的许多优秀弟子称兄道弟、义结金兰。旧社会,一般穷苦人家是请不起先生的,而曾祖父传道授业在家里开设学堂,交得起学费的可以听课,没有钱交学费的也可以听课。其中的优秀代表有郁怀群、房长青、周元林、胡寿元等。因曾祖父的小楷和行书当时颇有名气,加之祖辈精通医学,一时家中各种社会贤达莫名而来、谈古论今。原天长教育界名流薛耀廷挥毫泼墨赠送先祖的百寿桃图、鹿鹤桐松图及先祖收藏的廋梅先生名画高邮湖日出百牛图被祖父爱如珍宝,每逢重要节令便至于厅堂之中顶礼膜拜。这是祖父早期接受先进文化洗礼为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在天长开展工作鼎力相助的思想根基。新中国的诞生,收缴了所有田产地契,家中祖屋改为杨村小学,再后来祖屋拆除用于修建原杨村乡公所,又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搜缴了家中各种医学名著和名人墨宝,至今不知所终,祖父每谈及此事痛心疾首。

祖宅是晚清较为典型的砖木结构四合院,厢房正屋四周护庄园沟相连,每当兵荒马乱城中富户便乔装打扮来到家中避难,期间有郁氏一门。沂湖大王庄与龙集纪家花亭隔河相望,先祖郑江与北面纪家花亭纪昌成鼎立之势,当地流传“南郑江,北纪昌”一说,我虽然没有目睹家族曾经的繁华胜景,但据此可见一斑,因祖辈在当地的影响,祖父成为国共两党地方组织竞相团结的对象。别看沂湖是个弹丸之地的湖滨小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和根据地,其间的知识青年理想抱负各有特色,有的父亲当国民党的保长和乡长,儿子却走上革命道路并义正词严:父亲必将死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镰刀铁锤之下。祖父对他们有联合也有斗争,抗战时期家中作为招募新兵的联系点,祖父出面团结当地豪绅为新兵捐粮捐物;国共拉锯时期,当地顽固势力向共产党员留守家属发难,祖父又和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从我家走上革命道路的老同志有乔田王银德(政法系统张文富、韦大庆的岳父)等。抗日英雄史鸣的各种传说在天长人的笔下有不同版本,其实史鸣和祖父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交往,因祖父外婆家是今天的万寿镇马汊河陈姓家族,陈家在万寿东片高邮湖畔也是世代书香、门楣高大,祖父的外公是当地董事(应相当于今天的乡镇司法调解委员会主任),祖父小时候的大部分时光便在马汊河一带度过,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地理条件非常熟悉,所以祖父经常和史鸣趁夜色游走于芦苇荡夜袭敌人,几次帮助史鸣逃脱了敌人的抓捕。据祖父回忆:史鸣当时风流倜傥,能和当地的各层人士保持良好的关系,包括一些寺庙的僧尼,也许这就是早期的统一战线理论吧!实际上史鸣后来走向人生的低谷也是因其统一战线太为广泛的原因。

抗战前后自沂湖周边走上革命道路的有很多人,但他们之间的文化理念也有非常大的差异。如祖父和姨叔祖周公元林(其和祖父嫡亲姨兄弟,年长祖父2岁,属龙)为人处世以孝为先,祖父因在抗战中小有贡献,被排上参加北撤的首批人员名单。但当时曾祖母病重,祖父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放弃北撤,留下来照顾病危母亲,在当时医疗水平很低的情况下,通过行署主任方毅将曾祖母送到二师卫生部医治,由于病情严重,于农历47年闰七月病故。为逃避卷土重来的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利诱,祖父这期间东躲西藏,并将装殓曾祖母的棺木在正屋停放七七四十九天,以为母守灵为托词。曾祖父历经家庭兴衰,不再顾及时事,在外地教书,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随着国军的节节败退,人民军队横渡长江解放了全中国,其间包括祖父在内的很多对近代革命有功之人没有跟得上大部队,从而只做了一个普通百姓,隐姓埋名,山野村夫。周公元林参加北撤后出任仪征县长,上任后的第一要务是查封县城的鸦片烟管,颁发禁毒令(这在扬州档案馆有记载,具体日期为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十六日),建立广泛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仪征籍原国名党中将李端浩没有追随蒋介石败退台湾,而是留在大陆听从人民发落, 1949年冬,李只身从南京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仪征,当时的街坊邻居如遇路人,纷纷避之。周县长得知后以县府名义隆重接待,并亲自送行,可见周公绝非附庸世俗之人。仪征刚刚解放,百废待兴,也正是刚过而立之年的周县长一展才华的时候,远在老家沂湖的父亲周公乐斋病逝,叔祖不顾一切返乡守灵处理后事,当时警卫随从荷枪实弹,(因周家解放前也是当地富户,田产较多)原先租种周家田产的佃户对当时的土地政策不了解,以为周县长要重收地租,遂上书江苏省委和扬州行署,当局又未作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以莫须有之罪便罢免了叔祖的县长职务,降为医院的勤务员。之后辗转调任江苏省卫生厅秘书、江阴县人民医院院长,文革结束后方得以平反,恢复正县级待遇,97年病逝。

家中世代流传的膏药秘方,在当时西医手术治疗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救了多少人的性命!此膏药对“穿骨痰、巴斗痰”(医院一般称之为脓肿败血症或骨结核、骨髓炎等)有独特的疗效,此病发作时疼痛难忍、日轻夜重,病人常常寻死觅活,如上正规医院,皆用大量抗生素后手术切除,但治疗周期长、费用高,普通百姓难以承受昂贵的医药费。周边乡镇远的如马坝、半塔、四合都有病人慕名而来,确症后敷上膏药两小时便可止疼,惊动了市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文革期间以我家地主成分原因相威胁,逼迫祖父交出秘方,祖父宁死不屈,主要目的是不能让祖传瑰宝沦落为少数人鱼肉人民的工具。熬制药方会发出刺鼻的异味,对眼睛有极大的伤害,祖父因此双目失明,但从不后悔。对来问诊的病人更是童叟无欺,绝不会主动讨要医药费,更不会像今天的医院:先付款、后发药,带钱的随便给一点,没有带钱的将膏药带上就行。祖父常说:积德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文革结束后天长地方政府着手编纂天长县志,确有部分工作人员登门请祖父回顾过去难忘的人生经历,历经身世浮沉年过花甲的祖父还有必要争取在地方志的页面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吗?为恶者遗臭万年、为善者流芳百世,就让我们的普通老百姓去自由的评说吧!祖父在有生之年虽未成为中共党员,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臣绝对高于共产党员的标准;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乐善好施、嫉恶如仇、光明磊落的一生已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还是以“铁血丹心照千秋,清风亮节遗后人”表述祖父的一生吧!祖父,我们永远想念您!

年清明节痛悼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14: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