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读《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有感 |
正文 | ——题记:早就想读些书了,心却静不下来。一个星期以前,终于下定决心读书,于是开始埋首于图书馆。我很幸运,选的第一本书便是《一个时代的侧影》。 这是大型记录片《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的文案,也就是电视节目的初稿。这是一本有着400多页的历史书,以时间为轴,以年份为界,讲述了那从日军侵华到抗战胜利的15个年头里中国的社会,政治,军事等一切状态。我花了三天的空闲时间在图书馆里读完了这本书,当我最后一次合上这本书,起身走出图书馆,天是晴朗的,太阳仍旧高傲的挂在天边,我却有些恍惚,看到三三两两的笑脸迎面而来,我突然有一种极其强烈的不适应感,我仍沉浸在那个时代,那个痛苦的,悲惨的,耻辱的时代…… 当我合上书的那一刻,我便想要写一个读后感,却迟迟不敢下笔,我怕我无法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怕我会毁坏哪怕一点这本书的形象。然而,我终究还是写了,终是不想留下一丝遗憾。 我不想引用一些书中原意,具体内容当然是以原书最妙,在这里我只是想写下自己的感悟。 我们看历史时,往往是多看些大事,名人。我们看历史尤喜欢看些名人的生活,可是,名人毕竟少数,他们不能代表广大的普通民众的生活。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许多名人的生活和他们在那个年代的态度,我更看到了太多普通民众的苦难和他们在那个时代的坚守。那是一个家已破碎,国将不国的年代,我看到了那有些或已尘封了的记忆,于是我开始愤怒,然后不解,最后悲哀…… 我愤怒于张学良和蒋介石在日军进攻东北时采取不抵抗态度,导致东三省数以百万平方公里的沃土在一个月之内沦陷,导致东北千万同胞在一个月之内沦为亡国奴,导致无数东北将士有家难归…… 我不解于蒋总司令在中日武汉会战之前为了仅仅拖延日军一个月的时间,竟然命人炸开黄河堤口,企图用洪水阻拦,却导致黄河水淹4省,淹死40余万百姓,致使200万百姓流离失所,人们记住了南京大屠杀的30万人民,我们为他们祈祷,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可有谁记住这更甚于大屠杀数目的人们,这些可怜的人们,因为蒋总裁的一句话,就那么的不明不白的被迫的为中国的抗日做出了牺牲,没有人记住他们的牺牲,没有人为他们默哀,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没有人知道在这个世界,他们曾经来过,而他们在历史书上也不过是一个数字…… 我悲哀于这片苦难的大地和苦难的人民。我悲哀的看着这本书,看着这段历史,那一个个生命的消亡,在这本书中,在这份历史里,沦为了笼统的甚至是不准确的数字,我看着那由百至千至万再至十万的数字的不断累积,我麻木于生命的消逝,然而只有在我看到那些所谓的纪实的照片时,我的泪水才终于决堤,我悲哀于那个时代…… 然而,我终是有些欣慰的,我看到那个时代无数国人对这个国家的坚守和与苦难的斗争,上海,这个风雨中始终飘摇却坚挺的城市,用他们的方式一次次为国家捐出了粮食,军饷,飞机……我看到无数文人不仅仅在着力于文化的研究,为这个国家延续五千年的文明,也开始在笔端呐喊,着力去唤醒这头沉睡的东方雄狮……我看到数以千计的南洋华侨在闻祖国有难需要他们时,义无反顾的放弃了国外安定的生活,抛家弃子投身于危险的艰苦的滇边为中国远征军开拓道路,多少富豪卖掉公司买来物资,多少华侨这一来便永远长眠,可没有人畏缩,人们依旧前赴后继,这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然而,于今日之我们,岁月轮转,模糊了记忆,于是那些苦难的后裔们开始选择遗忘,遗忘的不是历史的文字,是先辈们在苦难中的坚守和秉性! 即使,于今日之中国,已然进步,可是社会开始面临多重挑战,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矛盾开始加据而致尖锐的地步,饭馆里开始有地沟油,奶粉里开始有三聚氰胺,不熟的水果开始涂上福尔马林,打开新闻,每天都有人在非正常死亡,叔叔强暴了15岁的侄女并杀死了4个长辈,城管打死了前来劝架的老人,校长又猥亵了小女孩……而人们在关注什么呢?文章的出轨竟然可以博众人眼球长达数天,海天盛宴开始成为众人的话题……这个社会怎么啦? 我依然是有些欣慰的,习总的反腐让我看到了这个国家的朝气,国企的大力改革让国家更加廉明,政府对市场的开放开始刺激经济的发展,民营银行的开放,自贸区的建立,民营医院的建立无不彰显着这个国度的日益开放和自由。政府的一系列改革让我期待于祖国的强盛! 在看过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之后,我由衷的明白只有自身的强大,才能真正的屹立。在这里我由衷的祝福我们祖国崛起,繁荣昌盛!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