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没有国民性? |
正文 | 偶翻凤凰网,看见讨论“国家中的国民性”,且是钱理群、王人博、何怀远等大家高论。正看得入神,却见坐中熊培云教授喊起“不舒服”来,说“打心底不认同国民性这个词”。不禁惶惶然,于是更加用心细看他“打心底”的是些什么:“如果有所谓的国民性,我更愿意用观念来概括。观念、欲望怎么来表达和行动脱离不了两个东西,就是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你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可能会选择做什么事情,但是换了文化环境、换了制度环境以后,一切又变了,就好像你到美国去就会遵守他们的规则,美国人到中国来就开始送礼。这些跟国民性没有关系。”看到这里,惶然变成了糊涂。所谓“国民性”不正是在特定文化环境、制度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国民共有的秉性、德行?中国人到美国去确实会老老实实遵守人家的规矩,美国人到中国来或许也会入乡随俗,开始送礼,但并不代表他们一跨过国界就瞬间脱胎换骨,瞬间没了固有的中国性或美国性。恐怕中国人在守人家规矩的时候,心里正琢磨着怎么能不守这该死的规矩;美国人在送礼的时候心里也正抱着老大的不愿意,不是行贿吗!表面随顺、随俗,不过是“巧滑”、“圆滑”、“世故”而已,骨子里还是在自己的“文化”、“制度”中养成的秉性、德行。这影藏在骨子里的才是国民性的真实,熊教授咋就看不明白?非要劳神费力地用“观念”来概括人们在异文化、制度压迫下而不得不敷衍的“表达和行动”,这些确实“跟国民性没有关系”。 但是,总不能因为“没有关系”就“不认同”一种客观存在吧?真心拜服熊大教授这种出类拔萃的思维。 寒水 2014.2.7.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