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上海滩的故事(三) |
正文 | 上海滩的故事 (三) 蔡 怀 森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1842年签订了《南京条约》。其实《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大清皇帝(道光皇帝)恩准英国商人、带同所属家眷客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就是说允许洋人来华做生意了,有关地方官民不要刁难阻碍他们。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上海是排在末位的。当时其他几处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码头的基础设施条件都要比上海更为优越,问题出在当时的上海道台宫慕久身上。这位满清旗人官员内心极度反感洋毛子踏上大清国土,无奈人家是炮舰打开的,皇上亦已恩准了,便使出种种手段予以刁难。更有甚者,初与洋人会见,洋人竟不懂礼数,不知见官行叩拜之礼,于是设法不让洋人入城居住,同时为避免日后华洋杂居滋生事端,特在远离城郭的黄浦江边一片烂泥滩上划了一个圈给洋人,限定只能在此居留,还订下种种规矩:如外国人居所不得容留华人居住,华人居住地也不得让洋人居住等。当时这片江边滩地长满芦苇,杂草。涨潮是一片浑浊的江水,退潮才是烂泥滩地,人迹罕至。据载当时洋人曾提出买下这块地的产权,道台大人坚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原则坚决不允,再经交涉定为租借,只租金不增,租期不定。这就是租界的由来。让国人没想到的是就是这片滩地成就了上海的辉煌。此后一直至今都称为外滩。 一百多年过去了,上海的老城厢只剩了一个叫豫园的昔日官邸和一旁的城隍庙,而一直代表上海形象的就是当时这位道台大人租给洋人的一片黄浦江边的烂泥地—外滩。 正是这位道台大人的创新之举,给了洋人一块立足之地,洋人们加以充分发挥,才有了今天上海在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可见今天的官员们最积极、最努力做的招商引资、建立各种开发区、自由贸易区,好像都是从上海道台大人那里学习总结来的经验。 现在在上海打拼的青年才俊,主要从事金融及各种衍生品业务,商业、贸易、电子、网络、信息、各类中介服务、地产及相关服务类高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人们或许都已忘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曾有一批青年才俊来上海打拼。他们都是一批文学青年(含文艺青年)。那时全国各地的一些有点文学爱好和文学细胞的青年男女,或想往自由、见识新世界,或逃婚、离开规矩森严、沉闷的封建家庭,一只皮箱,几本书刊杂志,一支笔,来到上海,租个亭子间,小阁楼,摊开稿纸就落脚谋生了。 那时的上海,民国初期,伴着新生活、新文化运动,也算是光怪陆离。各种类报刊杂志,图书出版洋洋洒洒,充斥每一阶层、人群。丁玲、柔石、徐志摩、郁达夫、矛盾、鲁迅、周扬、瞿秋白、沈从文等。连远在东北的肖军、肖红也跑来了,后来的江青也能算一个。那时的稿费,一般人的文稿每千字是1—3块大洋,有点名气的如鲁迅的文稿每千字是3—5块大洋。胡适则有文必用,用则千字5元。当时的五块大洋是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那时在上海,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是五块大洋。警察月薪10—13块大洋,小学教师月薪40块大洋,是活得很体面的一群。鲁迅先生在民国教育部任个小官员,算是处级吧,月薪250块大洋,在北京买了个小四合院是五千大洋。后去北大教书是300块大洋,跳槽到厦门大学月薪可得350块大洋。而不上班,在上海家中写稿编书,则可月入五百大洋以上。就这样,这帮文学青年在上海生活得风生水起。写文章当然要有新潮,老是风花雪月的男女情感纠葛也不行,共产党的组织开始发挥作用了,揭露政府的阴暗面、贪污腐败的黑幕,描写民不聊生的社会,向往并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贪腐的、自由、民主,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世界。还有了一个组织叫“左翼作家联盟”。就这样,相当一部分青年,有的成了先烈,有的成了革命文化事业的先驱。 时过境迁,如今来上海闯荡的各路青年,做保安,送快递,去餐厅洗碗,当小区保洁员,收废品都可以谋生存。只是想凭几段优美的诗句,几篇似乎感人的文章想在上海依靠动笔杆子赚稿费谋生则不可能了。想都不要想。现在是大数据、云计算、LT、互联网+、精算、创新、创投、创业,资本金融衍生品运作的时代。 是文学人远离了尘俗,去上帝那里吃糖果了,还是新潮流鄙弃了换不来车子、房子的文学,这就弄不清楚了。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