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纪伯伦诗歌《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解读 |
正文 |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 ——选自《先知》第四章“论孩子” [黎巴嫩]纪伯伦(1883~1931) 原译:冰心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估计很多中国人对这段话视若罔闻,我的孩子我当然有权力、有义务、有责任自己教育了。但实际上,大多父母是打着爱的旗号,对孩子实施占有。 比如,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与人攀比的工具;比如还有很多母亲要干涉儿子的婚姻,不让他们干涉还觉得挺委屈,总认为:我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培养好,为什么到头来他却属于另外一个人? 究其原因,中国人的传统血脉中,从来缺乏人际关系的界限感,骨子里不主张独立人格,人人都是庞大社会附属网络中的一个“环节”,人人都被各种伦理纲常紧紧束缚着。 有的人因为这张网,如鱼得水;有的人依赖着这张网,不想独立;有的人被这种伦理纲常亲情关系保护着,感觉安全;有个别现代意识强的人,既要个人独立,又要大家支援,痛并快乐着。 缺乏界限感,是中国式亲情关系相互伤害的根本原因。 如何破解?恢复“界限”,那就请读一读纪伯伦的这篇诗文。 其实,能真正读懂纪伯伦这段诗文的人,少之又少。能够读懂又真正这样去做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了。这些都是教育能力很强,幸福指数很高的人。 纪伯伦的诗中那句“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听起来很美是因为它暗示了孩子不归自己控制,但会比自己更好。但残酷的现实是,他们只是和你不同——也许更好,也许不如。 比曾经的自己“物质条件好那么多”,倾注了无数爱心和资源,从生下来就比自己小时候健壮聪明的孩子,也许居然甚至达不到自己同样的高度,这对父母是很难接受的,尤其是一生优秀一直胜利的父母。无论别人的意图是什么,如果你很在乎别人怎么说或者怎么看,这就是一场无止境的折磨。 其实,我们保证不了孩子最终的成就或幸福,但所有付出的时间和爱应该能保证在一起的十几年的快乐和依恋,保证孩子最初温暖的记忆,保证他们在未来不确定的世界里总有一点确定——那就是我从何而来,我该干什么?我该怎么干?这也就足够了。 在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熏陶下,我们总在潜意识里默认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父母应该无条件的爱孩子并为其无偿付出,而孩子理所应当的要孝顺父母,回报他们。一旦有人跳脱其外,做出父母不爱孩子,孩子不孝顺父母的事,就将受到整体社会舆论的谴责。从感性角度上讲这没有错误,但从理性角度上谈,这并不公平。 作为60或是70后,我们这辈人大多兄弟姐妹成群,大家心里都明白,父母的爱并不能一碗水端平。资源有限时,爱也有深浅轻重之别,大的让小的,老实的吃亏聪明的占便宜,女孩被轻视男孩受重视,甚至没有理由,你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一个。小时候的不公平,长大后你们之间仍然不能公平。受偏爱的孩子享受更多资源的,自然更容易成功,他们在外为事业打拼,、很少回家,而父母却以他们为荣。你留在家乡,亲力亲为照护父母,却被埋怨没出息。你明白应该孝顺父母,但也不免难过,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同样受伤的还有80和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掌中宝。一面备受宠爱,一面压力山大,家人的爱像疯长的藤蔓,将他们牢牢包裹起来。想要离开家乡去大城市闯荡,是不孝顺;这么大了还不结婚生孩子,是不孝顺;假期不回家总想着出去玩,还是不孝顺。一顶顶不孝的帽子狠狠扣下,直让人苦不堪言。 在我看来,孩子和父母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并不存在相互亏欠。我们选择爱自己的孩子,就要自愿为他付出,并不是希望他今后因为现在的养育之恩来回报我们。 也许有一天,他变坏了,发脾气,顶撞我们,甚至挥手相向。我们可以选择不继续爱他,但我们不会,因为我们要对这个由我们带到世界上的孩子负责。但我相信,一个用爱教育的孩子,自然会爱世界,爱生活,也会爱我们。他的爱,是因为感恩,而不是义务。 有时,人们对爱情很宽容,却对亲情太苛刻。情人间,我为你付出一切,你还是不爱我,是因为缘分不够。但家人间缘分天定,所以我爱你,你就必须爱我,我为你付出,你就必须回报。但在是家人之前,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并不为谁而活,可以自由的选择人生。爸爸妈妈们,我们不要怕,哪怕相隔再远,也割不断亲人间的联系,科技这么发达,我想你时,我永远可以为你而来。只要孩子过得好,我们也可以自由享受快乐人生,大可不必用孝顺二字将他捆绑在自己身边。 也许你的孩子上了多年的学,受了N年的良好教育,但是最好的课堂还是在路上。这里虽然没有习题、也不求分数,但这里充满温馨、轻松徜徉。阳光,会驱散心灵的阴霾;伙伴,能搀扶青春的臂膀。离开父母便是自立,走出家乡便是自强。踏遍河山方能爱国,蓦然回首感恩爹娘。如果说社会是人生的大学,游学就是这所大学的热身场。不观世界,哪来的世界观,游学四方,才能找到真正的梦想!何况,这里只有快乐,永无忧伤。 千言万语道不尽中国式父母的爱,长篇大论说不完中国式父母的伤。说来道去,我们只要记住一句最为重要的话:对孩子,可以爱但不能溺爱,可以引导但不可以控制,要让孩子放飞理想做回他自己。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还在望子成龙,将扭曲的爱强加给孩子的中国式父母们 !!!! 写于2017年5月22日晚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