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钟山行之明孝陵 |
正文 | 自从来到了南京,就喜爱上了钟山。绵延的苍松翠柏下,多少南朝往事,多少故王将相。一抔黄土,一株古树,娓娓向你述来的是拾阶而上,携着幼小孙儿的长髯老者。青砖古墓,玉石皇陵之旁,松涛阵阵,山溪潺潺,是幻化的千年故事,永远都在讲述的却是同一座城市的无尽沧桑...... 驱车出中山门不远,有岔路,往前为卫岗,左为陵园路。上陵园路,行百米,路边有牌,写有:明孝陵入口。 2003年明孝陵申请世界遗产成功,政府更加大了对明陵的修缮和保护。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今天的明孝陵无论从局部还是整体都已越发的接近史藉所载的原貌。而当年,散乱无方,各自为景的布局早已成为老南京人回顾过往时偶尔的谈资。 明孝陵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史载神道由卫岗的下马坊始,至棂星门结束,环梅花山而造,总长2400多米,形似北斗七星。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今日,修缮后的神道便始自大金门。 大金门为高大的三孔拱券门,券边镶饰,内有朱漆大门。门楼底部是雕刻精美的石制须弥座,顶部建有金色琉璃檐楼,有衣甲鲜明的大明将士执戟而立,明字战旗临风而舞。曾经,好一派威严肃穆的皇家气势。然而悠悠岁月,却似一只看不见的手,将一切就轻轻的抹去了,如同调皮的孩童轻轻抹去生日蛋糕上那精美的奶油派,再一番玩闹后,只剩下遍地的残屑。没有了朱漆大门,没有了琉璃檐楼,没有了大明将士,今日的大金门已是衰草丛中一个古老孤独的回忆。 走过大金门检票口,是悬空于陵园路上的木质栈道。栈道连接起了大金门与四方城。 四方城,本是一个城式的碑亭,数经战火,城上的木质顶楼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记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功德。碑文内容于今人并无任何价值,因为朱元璋的功过,各种典籍多有记载,世人也早有定论。而用今人的眼光回看当年,兀然立于孝陵的这块神功圣德碑,只不过是篡位弑侄的朱棣愚弄仕子世人的一场“秀”而已吧。 一路浓荫,一路蝉鸣,便走到了著名的石像路。 毫无疑问,这是南京城最特别的一条路,也是一条凝结了我对南京城,对钟山风景最美丽回忆和向往的路。而,这种回忆和向往的淋漓尽致却总是在秋季。 可惜,现在正是盛夏,高大的银杏和枫树正绿意盎然。游人寥廖,四周静默无声,只有无数的蝉在绿叶丛中拼命嘶鸣。 还有,路旁的浓荫下,跪立千年,相对无言的祥瑞石兽们。 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骏马。所有的石兽都采用整块巨石圆雕刻成,线条流畅圆润,风格粗犷,既标示着帝王陵的崇高、华美,又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查阅典籍,这里的每一种石兽都有其特别的寓意。 狮子为百兽之王,尽显皇家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是镇魔辟邪之物;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秉性忠直,明辨是非,有罪之人闻之丧胆;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用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兽中巨物大象,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四方江山稳固;那仁兽麒麟,身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是先民崇拜的“四灵”之首,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而古代开国帝王大都是马上得天下,所以骏马是他们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得力助手。 据说这六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 吨,在这黄泥路上居然600年都岿然不动。近年考古才发现,原来石像身下都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 透过相机的镜头,这些石兽们高大威武、庄严肃穆。虽然,兽身裂纹纵横,青苔斑驳,却更显历史的久远与厚重。 其实仔细想来,石像路与其它修饰华美的绿荫大道并无大的不同,唯一的区别是多了那些600年前的石刻。 想象当时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制作如此巨大精美的石刻,需要凝聚古代贫苦的工匠们多少的血汗和智慧?在物理学中,有一个定律叫能量守恒,我想应该也适用于这里吧。在这条不足千米的石像路上,一砖,一石,一斧,一凿,都是古代先辈们血汗智慧的凝聚,而由这种凝聚便化作了穿越千年万年的文化的能量,当这样的能量融入了钟山秀美的自然山水,石像路特别的美便产生了。 不知为何,六种石兽中,我最喜爱者是高大的石驼,而最敬者是异相的獬豸。 骆驼本是自然之物,生活于辽阔的大漠之中,性情温厚坚忍,爱之不足为奇。而獬豸却非自然之物,它是古代智慧的先人意想而生,寓指忠直正义、明辨善恶。虽是意想之兽,然宵小之徒立于其前,却依然闻声丧胆,心寒欲裂。而这,也便是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魅与力之所在。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曰:“艺术之高者,不在于再现自然,而在于再造自然。再造自然之高者,莫过于得意而成境。得意成境之高者奠过于雍厚博大,余如潇洒苍健、清秀严谨、野逸儒雅、怪诞荒谬,则分别等而次列,各领风骚。懂得这一玄机,便可深谙中国艺术形象之有《龙凤》《饕餮》《方相》《麒麟》《辟邪》等等之类奥妙之所在了。此类形象,有而实无,无而又强以为有;有生于无,无而胜于有者。”观之于金陵石刻,方知这有与无的奇妙辩证、无胜于有的博大深湛。 石像路尽头,神道,折而向北。从望柱始,至棂星门止,此段神道名为翁仲路,道旁遍植名贵柏松。有四对高大的石人相向而立,分别为两对文臣,两对武将。文臣手持象牙笏,峨冠博带,面相肃穆;武将身缚玉带蟒袍,外罩金盔铁甲,相貌威猛。 过棂星门,跨金水桥后,即进入陵寝主体建筑。 史料记载,孝陵始建于公元1381年,次年8月,朱元璋原配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马皇后谥“孝慈”。此后,孝陵工程继续。公元1398年,朱元璋薨,按其遗嘱,礼葬孝陵。此时,孝陵依然未曾完工。直至公元1405年,孝陵才终于建成。总共历时25年。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松涛林海,鹿鸣其间,气势非凡。时至今日,透过沿途残存的古木,遗落的宫址,我们尤能想象当时的盛景。可叹,繁华落尽终有时,物是人非梦千年。 穿过阴暗潮湿的方城甬道,眼前是一座长满绿树的高大山丘,前面再也无路可行。在山丘底部围有一圈结实的古城砖。 于是,便看到了那砖面上刻有的七个狭小之字:此山明太祖之墓。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