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三更梦”里甘家大院
正文

我在狭长、幽深的备弄前恍惚了,越过黑白交错的时空,在目光聚焦的那一头,我仿佛看到了历史。

两百多年的岁月,其实只是轻轻跨进甘家大门的一瞬。门开了,进去了,于是就看到了。

只是两百多年,相对于人类脆弱而短暂的生命,毕竟还是过于漫长了,于是,许许多多曾生活其间的人来过,闹过,又静静走开了,就象眼前猝然而至的雨水,悄悄的从天空降下,越过高高的马头墙,沿着齐整的黛瓦快速的滑落,又淅沥的滴落在天井内憔悴的桂花树旁,再慢慢的渗入地下,最后,终于消失、溶解于历史的广博之中。顽强存在的依旧是那些默默不语的古老建筑。

据记载,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甘熙之父甘福所建,后经历年修筑,故居占地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整组建筑由300多间房子组成,曲廊回环、庭院幽深、气势恢宏,但为避礼制,甘家自称为“九十九间半”,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

缓步穿行于故居的厅堂门进之间,于檐廊壁柱之旁、格窗扇门之上,不经意的抬首回眸之时,总能碰落下一些历史间隙里精美的尘埃。譬如那些意味深远的对联:“立德齐古今;藏书教子孙。”、“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梦;心存淡泊,风雨人生一部书。”;譬如那些充满对美好生活向往和祝福的石刻和木雕:“竹节高升、葡萄结子、五福捧寿、延年益寿”。虽然是官宦之家,却也脱不了人间的烟火,脱不了那个时代平民百姓最真实最美好的愿望,渴望远离祸端,渴望家人的幸福和长寿。然而封建乱世,能安享天年是多么的奢侈和不易啊,百姓自不必说,即使甘熙这样的富家才子、京城大员,亦不免遭灾横死。公元1852年,在为道光皇帝最后一次勘察好墓地之后,甘熙即被秘密赐死于京城的寓所。终年不过54岁。

出了中轴线上的正厅转到左边侧门,有一处娇小的园林。虽然小,却也全了山水亭阁。转角处一株腊梅正在绽放,清香四溢。清香未尽,往前不远,便看到了著名的津逮楼。

津逮楼初建于公元1832年,是甘福仿宁波天一阁而建,天一阁的名字来源于《易经》中“天一生水”,而津逮楼语出《水经注?河水》“河水有层山,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达(逮)者,因谓之积书岩”。于是甘福便以此为藏书楼命名。藏书十余万卷,为当时金陵之最。

据说甘熙幼年饱读津逮楼藏书,但他并非只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而是成长为一位有见识有经验的地方官员。道光中期,南京发生水患,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开后湖(即今玄武湖)以通江,甘熙坚持不能这样做。他经多方勘察、考证,认为如果通江,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还特地撰写了《后湖水利考》来制止了这件事,为保护金陵做出了贡献。成年后的甘熙还精通地学,精于风水之术。可以说是博学成就了甘熙的声名,也是博学最终给他带来了死亡的灾祸。事实上甘熙是用自己的死保全了家族的繁盛和荣耀。然而甘家的人也自此真正看透了所谓的功名利禄终究不过是一场“三更梦”,从此“心存淡泊,风雨人生一场戏。”

于是,古老的甘家大院内除了朗朗的读书声之外,便多了琴声,多了萧声,多了咿呀的戏语声。

津逮楼不知何故,没有开放,只能遗憾离去。拐进旁边的一个小门,迎面是个戏台,上书:盛世梨园。

甘家的再次“盛世”确是和梨园相关的。其主要人物就是甘贡三。

甘贡三是甘熙的孙子。其人诗词书画、戏曲音乐无一不精,更精通音律,民乐方面精于笙、箫、笛。被人称为“江南笛王”。而这位“江南笛王”尤为世人所称道的却是其在昆曲方面的造诣。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早年就曾居住在甘熙故居,向甘贡三先生学习京昆技艺,并由此认识了甘贡三之子甘律之。两人最终在此宅内结为夫妻。

出正厅右拐,经过书房前的天井,便到了严凤英和甘律之结婚的婚房。房间内的摆设大抵复原了当年的情境。

古老的木床,纱幔被轻轻卷起,描龙绣凤的金丝红被齐整的叠在床头;梳妆镜被擦拭得一尘不染,清晰的映出斜对面花架上一碗盛开的青瓷水仙;换衣间的小门轻带着,粉色的窗帘被仓促的拉起,隐隐漏出一线可以窥视的细缝。一切似乎都在提醒着我们:主人已经起床正在更衣,随时都可能推门而出。于是不自觉的轻抑了呼吸,开始静心等待。

然而,屋内的时光却就此凝滞了,仿佛被一把横空突现的利刃生生切断了首尾。从此屋外流动的风花雪月都与屋内无关,神秘的屋主人也永远都不会再出现了。而那把切开它的利刃可以仅仅是一条禁止入内的红色稠带。

一九八二年南京市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中发现拥有「九十九间半」房屋的甘熙故居,在修复部分建筑后,建成南京民俗博物馆。

今天的甘家大院其实已经成为了南京民俗博物馆。在正轴线右侧厅堂内穿行时,总能看到一些民间老艺人或在雕石刻木、或在折纸编竹、或在写字做画,神情专注,心不旁骛。所谓“民间”艺人,现在也只能在这样的古宅内找到适合自己技艺生存发展的“民间”了。宅外,“利益”正在逐渐膨胀掉所有古老的“技艺”。

不停歇的,足足转了一个多小小时后,我又回到了盛世梨园厅堂。

一位老人正在戏台的侧角调试古筝,奏的是高山流水。

真的有些累了,于是点了壶茶水,在厅堂的方桌前坐下,依桌沿,托腮俯身。

高大的古宅内,静无人声,唯有古韵幽然。高山寂寥,流水涓淙,竟就有些困了,于是恍恍然,似进入另一个“三更梦”中......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4: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