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悠悠故乡情 |
正文 | 一提起“苏坊”,我想大多数人都以为是咸阳武功县的苏坊,的确,陕西省的武功县和蒲城县各有一苏坊镇,前者因西汉名臣苏武家族居于此地,并书有“苏公故里”牌坊一座而得名。而后者因苏武归汉路过歇宿而千古流传。今天我所谈论的苏坊则为后者,因为她是养育了我30年的故乡,我一直想为她做点什么,如今只能通过这饱含深情的文字将她再一次地呈现于大家面前。 苏坊镇地处蒲城县正西边陲,距县城24公里。西邻富平庄镇,东接“花炮之乡”兴镇,是连接蒲城和富平的咽喉要道,地势优越,人杰地灵,交通便利,西禹公路横穿东西,苏施公路纵贯南北。 苏坊镇跟大多的中国小镇一样,始终保持着“赶集”(南方则称为赶场、赶街等)这一民间风俗。每逢农历三、九都有集会,街道上车辆如梭,商贾如潮,热闹非凡。还依稀记得,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能够跟随父母赶一趟集,因为在90年的北方小镇,经济还相对较落后,我们的童年时代接触的零食、玩具屈指可数,只有在集会上才能将这些仅有的东西汇聚在一起,所以就显得弥足珍贵,那时候每一次赶集就好比一次短途旅行,大人们往往是鼓足很大的劲才抽出时间去赶集,只为了购买家庭所需品,而我们小孩就不一样了,我们是为了热闹、好玩,是为了品尝渴望已久的美味小吃,看遍所有新鲜、好奇的物件......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无比美好,我想那种快乐现在的小孩是无法享受的,因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家大多都是一个小孩,而且小孩拥有的玩具、零食都比我们那时多几倍甚至几十倍,或许真是应了那句“物以稀为贵”,大多事物因稀少而且有益,从而显得珍贵。 无论是史书记载、亦或民间流传,在苏坊这一风水宝地可谓是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在苏坊这片热土中曾走出像张大架子(张汝骧,字云驹,号尧山,外号大架子,清朝乾隆五十七(一七九二)年举人,曾任福建延建等地道台,一生正直、清廉,甚得民望)。刘推官(苏三起解中代审官)、苏孝慈(祖籍扶风武功,后迁同州莲勺县崇德乐邑里(今蒲城县苏坊乡崇德村),是一位历事西魏、北周、隋三朝的将军)等一批英杰。同时这里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更以秦腔自乐班、民间社火为主,主要有信子(也称芯子)、秧歌、龙灯、旱船、狮子、花鼓等,尤其是苏坊姚古西沟的“血故事”(又称马故事、车故事,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血有震妖、祛邪之意。)更是享誉全国。说起“血故事”,我想在苏坊每一代人的记忆中都留有深深的烙印。记得小时候每逢正月十五、正月二十三和农历二月二,都会跟随亲朋好友徒步去姚古村看表演。由于蒲城自古多战事,汉人多次遭到屠杀,于是蒲城当地汉族民间以血故事为载体,用朴素的正义理念,颂扬“除暴安良”,为民除害的“侠肝义胆”。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清同治年间雷氏血故事传人雷长庚,曾与雷应史创立了颇具规模的“苏坊镇姚古村西沟血故事社火会”。并立有会训:“非正直人不传,非本族人不传。”每逢正月十五、正月二十三和农历二月二,都举办血故事艺术表演,为村人“除秽气,求平安,树正气,肃族风。”数百年来,姚古西沟血故事社火会仍一丝不苟地恪守祖训,至现任会长雷德运已是血故事社火会第十八代传人。 在近年的发展中,苏坊镇除了做好农业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特色产业的开拓发展,而在麦草工方面的技术日臻成熟,苏坊镇现有“苏坊麦草工艺厂”、“兴文麦草工艺厂”两家麦草工艺企业。主要产品有:麦草工艺品(座屏、屏风、挂屏、牌匾、工艺礼品等 )雕刻工艺画、木板年画、水晶工艺、三维立体画、热转印画、设计制作。值得一提的是“兴文牌”已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并在全国各大城市设有销售网点,产品远销西欧和东南亚各国,十余年来,曾代表陕西省多次参加在香港、新加坡、美国、俄罗斯等举办的国际及国内艺术博览会。制作的麦秆画《清明上河图》曾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世界最长的麦草剪贴工艺画。二00五年十二月五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出“富贵图”并被故宫博物院收藏。“金陵十二钗”被新加坡艺博馆收藏,并作为政府馈赠贵宾和国际友人的礼品之一。中央、省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陕西日报、各界导报多次报道。各界人士并提诗:“麦草工艺,中华一绝”。 在夏季的北方,麦秆是遍布村头巷口的寻常物,而勤劳、质朴的蒲城人却用自身的智慧、巧妙的技艺让廉价的麦秆摇身一变,成了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品,还让麦秆画跻身成为宣传蒲城县、宣传苏坊镇的“名片”之一。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