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未曾泯灭的足迹(八)——中国最西北边境185团 |
正文 | “沙漠”、“绿洲”、“界碑”、“野荷”等等,这些名词似乎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似曾相识过,却很少有人都能亲身体验过,而对于我来说,算是幸运的,因为在那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我曾两次去过中国的最西北边境——185团,也就是在这个地方,让我第一次与沙漠、绿洲来个最亲密的接触,和同事在中哈界碑前定格我们的跨界握手,跟大家一起分享走到中国路尽头的那种别样的心境,喜悦中不免带些份外的感慨。我想,走过这里的每一处美丽边塞风光也终将会成为我这一生走过的足迹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185团是中国兵团最西北的边境团场,归属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师,团部距哈巴河县城约78公里,全线新铺的泊油路,一路美丽的边境风光让人可以尽饱眼福。该团现有11个农业连队,分布在86多公里的边境线上,现在每个连队都是一个小村庄,而村长就是当地村民口中称呼的“连长”。处在最西北边境的第一连便是路的尽头。 记得第一次去185团,是和阿舍勒铜矿销售科的几个工作人员,由于当时没发现新路,开车走原来的老路,终究因路况不熟,可以说是一路问下来才好不容易到达的目的地,因而很多时间都耽搁在了路上,我们在到达185团团部时已接近中午吃饭的时间了。 虽然这一路上我们耽搁了不少时间,但收获却是不少,因为一路上壮美的草原风光让我们一饱眼福,而那每一位朴实的哈萨克牧民热情耐心地向我们指引路的方向的情形,总是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馨,久久难以忘怀。 汽车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公路上行进,和着车内优美的音乐,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样的文字能够来形容此刻我们大家那份久违的轻松与欢愉的心境。车窗外,天地之间,一切都是苍茫空旷的。很多的牛羊,在公路两边的草地上悠闲的埋头吃草,或许对它们来说,我们也只是它们地盘上的又一部分匆匆过客而已。 其实现在的185团驻地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小的乡镇。我们的车在公路两旁高大挺拔的杨树林中缓缓地驶进城镇中心,映入眼帘更多的是笔直宽阔的马路和一排排漂亮的小楼,从建筑风格一看,就可以知道这是汉族聚居地。街道两旁林立的商铺,虽谈不上繁华,但在静怡的氛围中也不失几分隐含的商业气息,因为毕竟这里是全国有名的风景区,独特迷人的边境风光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尤其是在夏秋季节里,旅游观光、摄影采风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我们在城镇边上的一个公园里找了个地方,席地而坐,铺上一张桌布,摆上早上从哈巴河县城里采购过来的食品,几个饿死鬼在茂密的树林里就这样开吃了。 待大家吃饱喝足后,我们在住当地的一个也是他们销售科的同事的带领下,第一站先去了额尔齐斯河。 从公园出发向南大概十几公里的地方就能到达著名的额尔齐斯河了。不曾想,近在咫尺的眼前这条独具特色的河流就是在这个地方向不远处的边界线静静地流去,流入哈萨克斯坦国,最终进入北冰洋。额河大桥气势宏伟横跨宽阔的河床而过,岸边林木茂密。我把车停在桥头的公路边角上,大家急不可待纷纷下车拿出相机拍照留影。看到眼前的美丽景色,先前的一路疲劳此时在大家的欢呼声中全然消失了,那股相见恨晚的赞叹与兴奋在静静流淌的额尔齐斯河畔悄然升华,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定格在人类融入大自然中最和谐的那一瞬间,更印在了我们每个人深深的脑海里。 我们在桥头一处通往桥下河边的陡峭水泥台阶小心翼翼的走下去,一到底部,一个个便以百米冲刺的劲头尖叫着扑向河岸边的沙滩上。和很多有中国特色的游客一样,经常在旅游过的景点总想留下点什么作为曾经来过的印记,当然我也就不例外了。在河畔裸露的沙滩上,我突然心血来潮很“有素质”的用手指在平整的沙丘上划下“陈用军到此一游”,但我知道,比起那些特别“有素质”的游客来说,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我深知自己还真没能达到别人那种能够永久保留印记的境界,因为一阵风吹过,或许我的名字也就被永久的埋葬在深深的细沙里。 正当大家疯狂玩沙尽情拍照的时候,远处桥墩边浅滩上的一条小木舟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只是那样静静的靠着桥墩,任凭浅滩边被微风略带而过的小小水浪冲刷。我慢慢走进它,原来它已经非常破旧了,但船头的那条纤绳依然紧紧地栓在桥墩的一个钢构上,木质的船板及船身,颜色已经发黑,而船体内却没有进水,可以看得出已经是有些年限了。我很好奇,难道这条小木舟是以前在这里打鱼的船工留下的吗?还是在这座大桥在没建成之前为了搭载河岸两边人们的出行呢?我无从考证。只是,或多或少,我会明白,它终将会成为这里的一个历史见证,它的存在,它的沧桑,它的命运,我们唯有自己去领悟了。 由于时间较紧,我们匆匆游完了额尔齐斯河便一路驱车往西北边境的第一连赶去。 我们的车沿着中哈边境的边界线上一直往北前行,左边触手可及的国界铁丝网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一路上我们的车停停走走,每每遇到有众多游客驻足拍照的地方,我们总是带着好奇心隔窗望去,仿佛每个人都想把眼前所有的景色都贪婪地收入眼帘而深怕错过每一个美丽的永恒瞬间。在经过一片天然的白桦林时,我们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狂奔的欲望了,纷纷下车情不自禁地冲向这片白桦林的怀抱。林间夹杂着各种灌木和许多不知名字的野花,各种颜色交相辉映,而笔直的白桦树此时在这个接近深秋的季节里,黄叶子与绿叶子交叠相间,生命的跨度仿佛就在这里一展无疑,不禁让人感慨,大自然回赠给人类的独特魅力从来就是不吝啬的,而这一切的一切便构成了一幅极具神奇而又美丽的动人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就这样,我们在一路大饱眼福的欣赏美景中渐渐靠近了西北边境第一连。而此时,你会发现原来在铁丝网对面的哈萨克斯坦国有个镇子就在你的眼前,从没感受过原来两个国家的村庄是可以这么的近距离。这就有了当地人“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的真实写照,更是一连人屯垦戍边的豪情所在。 来到第一连,给人最震撼的当属第一次才知道的一个名字叫“地窝子”的特殊建筑。地窝子顾名思义,其实就是人们居住在地下的窝子,它的顶部与地面在一个水平面上,覆盖在地窝子上面的泥土与大地一色,若不是你走近跟前,是很难发现这地下的房屋,特别是冬天白雪覆盖,天地一色,更是如此。可想而知,当年在这里屯垦戍边的广大官兵们的生活、工作条件是何其艰苦啊。如今,一排排整齐干净、错落有致的小平房早已代替了“地窝子”的居住条件,而地窝子给人们留下的却是一笔永久的记忆财富,老一辈的一连人忘不了,他们的后代也同样忘不了这里曾经是他们的父辈守卫边疆、艰苦奋斗的历程与精神力量所在,依然静躺的地窝子也必将成为这里乃至全中国极具特色的历史见证之一,无可否认,这绝对是一道真正最亮丽的风景线! 站在一连的广场上,向广场东侧的一座高大的沙山上望去,你会发现白色的沙面上有两簇爬地松大小相间分别扭曲着转向地面生长,特别酷似人的一双眼睛,这便是这里被称为“眼睛山”的景点。远望这处景观,人们不禁发出内心惊叹的同时,也不得不为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杰作而折服。 在游兴未尽的遗憾中,我们很快又要开始转战下一站——白沙湖和鸣沙山的旅游进程了。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