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民生政策重在增加群众“获得感” |
正文 | 民生政策重在增加群众“获得感” 一个公共政策能不能带来获得感,不仅要看当前可不可以给群众带来切实利益,也要看它和群众心目中的好日子是不是朝着同一个方向。(3月14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施政者需要努力的方向。当前正是加速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时期,推出一项好的公共政策必然是会让群众受益很深很久的。但一些地方在出台政策时没能考虑周全,没有顾及到所有人的利益,只看到一般情况,没有看到个别与特殊,难免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中阻硬”;或者只考虑到眼前,的确是能在短时间内带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但不能持久,不能延续,实质是与群体心目中的好日子是背道而驰的。一个公共政策,从研究拟定到出台实行,各个环节都应广泛的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既要立足当下,又要放眼远望,确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民生改善是民生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判断一个公共政策好与否,群众的实际“获得感”是根本“标尺”;而一个公共政策能不能给群众带来“获得感”,一要看能否给群众带来实际利益,二要看是否与群众心中的好日子契合,三要看能否给群众带来长久利益。当前正值全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民生改善无疑是各级各地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尤需抓牢抓实,围挠民生改善这个中心任务,聚力于制定和出台实行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深入持久效应的公共政策。随着更多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进入到向群众反馈的阶段,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惠民政策出台和实行,尤需把牢政策的出口关和执行关,让民生政策体现人民意志、切合人民需求、迎合人民心声,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民生政策重在增加群众的“获得感”。确保让民生政策带给群众最有质量最持久的“获得感”,实行全流程的监督和民意评价必不可少。一项公共政策从出台到执行,其间各环节如何保证不发生偏差?如何确保不被扭曲执行?如何产生最大实效?不管是对于政策的制定者抑或是政策的执行者,都是考验。不容小觑,一旦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发生监管不严、不到位的情况,就会让民生政策变味,甚至与民利相背。加强对民生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须贯穿于民生政策从出台到落实的全过程各环节,需各级监督审计部门严格把关,严防政策执行跑偏。实行民意评价,以民意为标尺测量群众的“获得感”,检验民生政策落实的效果,为民生政策的落实保驾护航,为持续增加群众的“获得感”添码加力。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