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池塘之底有白莲盛开 |
正文 | 池塘之底有白莲盛开 法国著名导演克里斯?巴哈蒂的作品《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颇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影以倒叙的方式开场,两个年迈的老人通过一本日记开始追忆起五十年前那段和音乐相关的青葱岁月。一所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一个新来的乡村音乐教师,一群童年生活充满阴影的孩子,他们就像是命运安排好了的一样,在这里开始了一段奇妙的人生旅程。 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通过一条悠长而宁静的梧桐树围成的小道,坐落着一个充满暴力、恐怖、严厉制度的少年管制学校。这里的孩子不学无术、冷漠、野蛮无知,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但是,他们也有梦想,将军、热气球飞行员、建筑家……只是没有人会在意。刻板的校长只以所谓的“刺激——反应”校规来惩罚他们,原班主任对此束手无策,最终无奈地调职离开。这时一位“一无是处”的克雷芒?马修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让孩子们心里的梦想花田开出一大片一大片美丽的花。 马修,一个其貌不扬的秃顶老师,服从制度,但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们干点事。他第一次上课,就被同学们捉弄了,这些孩子没有谁相信这个落魄的老头儿会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这也说明了在这里没有大人真正地走进孩子们的心里。然而,当马修看到孩子们认真地写下有关未来的卡片时,他是被感动了的,我想此刻他会想和这群孩子做朋友的。只是,调皮的孩子们并没有因为他的善意而立马接受他,他的寓所被盗,里面有他自己的梦想——乐谱。他会因此而放弃对这群孩子的信任和关爱吗?不,他没有。他发现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从而创立了合唱团,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他让傻乎乎的佩皮诺当合唱团的副团长;发现了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并极力培养……他尽可能让所有的孩子向着阳光的方向成长。在他的关爱下,内向又可爱的佩皮诺逐步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摆脱了不幸的阴影;在他的宽容与信任下,任性敏感又极度自尊的皮埃尔明白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这样也为皮埃尔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还有其他的孩子,电影里并没有讲到他们的结局,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他们也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马修离开的场景,让我尤其感动。孩子们被校长扼令不能来送他,却用一个个的纸飞机告诉他,他们对他的爱与感激。而那个幼小缺乏依恋而自闭的佩皮诺,带着自己小小的行李,跟着这个他坚持等待并相信会在“星期六接自己回家的父亲”离开了池塘之底,开始新的生活。 在马修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具备的一些品质,如尊重与爱,耐心与信任。而同样是教育者的校长,则是完全不同的角色,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大棒政策与马修学监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的作风形成了鲜明对比。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是一个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最有力的手段。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在教育中,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引发的纵火事件。并不是说校长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毕竟就我国而言,一直就有所谓的“棒子底下出状元”与“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论。只是,校长的方式不对。他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着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所以,他失败了,最大的失败就是他缺乏了一种善美之心,他的世界里已经只剩下利于弊,功利之心让他已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终,他下台了,这算得上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 教育事业中,这样的两种类型的老师我们其实并不少见,但是,我认为:爱与理解是所有问题得以解决的金钥匙。用爱心可以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就像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我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成为马修一般的老师,因为所有的孩子都会希望遇见这样一位给自己幸福的亦师亦父的人。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