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情归可可托海 |
正文 | 在可可托海,我沿走一段河又一段河,据说每一段河都因它孕育出了独特的人文、地质而有着不同的传说,那无以计数的历史印记和鬼斧神工的大美景色,又该饱含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呢? 额尔齐斯河,被当地的哈萨克人亲切的称为母亲河,因为他们生活的草原上,牛羊马驼都受恩于河水的滋养。那清香的草原绿和奔跑的云团白,跟随着这条长河流经了多少个岁月,或许只有牧人的毡房可以记忆。 未见可可托海,总幻想着它能有海的广大和深远。可是第一次走近可可托海,我却立刻告诫自己,对于一个未知的地域,决不能再妄自下了定义和注解。可可托海的美,远比我想象的要真切,不仅仅是那如画的线条、如诗的景象,还有那沉睡初醒的历史。 曾经被额尔齐斯河流响的可可托海,如小上海般繁华,可那时的喧嚣却被禁锢在了真空里。如今的可可托海,还是那样的安静,静的像是天空的白云,不忍落下一滴雨露。但我,走近可可托海,无论是哪个角落,我分明能看见它那翻腾的雄姿,是因为那山、那水、那景引来了四方宾客吗?还是因为那哈萨克族姑娘的舞姿、小伙子驾驭的骏马和那悠扬不断的琴声? 一 来过可可托海的人,可以忘记绵延不断的群山,但他们不会忘记一个坑,它很盛名,但是它确实又是没有名字的,一个“Ⅲ”代表了它的全部。 被人们叫惯了的“三号矿坑”,在当地人的眼里,就像一个孩子,或是一个智慧的老者,令人忍不住要温柔的守护着,或敬仰着。 有幸走进坑底,一层一层的绕着环形小心翼翼的往下走,采矿车的身影逐渐清晰了起来,那叮叮咣咣的声音在山间回响,没有节奏、没有音律。但是,处在最低谷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渺小,从底望向天空,似乎整个坑包揽了太多太多的世间万象。 抹开那飞扬起来的尘埃,仿佛看得见它的过去,雄伟、沉重、智慧、光耀…… 可可托海与“三号矿坑”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可可托海,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沧桑巨变之后,小镇老了!老的足以触及它的古色古香和沉甸甸的历史,而这,只因“三号矿坑”。 走进可可托海中心位置依旧泛着鲜黄的俄式建筑,这就是记载了可可托海以及“三号矿坑”发展历史的陈列馆,在这里寻觅“三号矿坑”要远比在实地来的更真切些。 空旷的大厅里,正对大门的白墙被粉刷了一遍又一遍,但标志“中苏合营”的那张老照片依稀还若现在墙上。踏着古色的地板走上二楼的记忆,推开房门,堆砌的历史瞬间冲撞而来。看着一幅幅放大了的黑白照片,就像放映机里的胶片,连续不断的呈现在了眼前。 凿矿、背石、寒极……看着这些照片,一股股冷意瞬间侵袭了我的全身。长年生活在这里的哈萨克族老人说,可可托海的冬天,寒流是可以看得清楚的,就像粘稠的液体一样。越是如此,我越发能感受到那些个日日夜夜疲惫在山间的充满着力量的身影,他们在阳光的俯射下,显示出了深红色的力量,那一双双大手举起的是一座山的重量啊!我几乎要喊了出来,企图把这历史全部唤醒,让世人皆知。 那是上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的几位地质工作者在额尔齐斯河中上游进行普查,自此,海蓝、碧玺以及钽铌等稀有金属散发出的惊人光芒,让可可托海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尽管直至1967年之前,由于国防保密的需要,当时的小镇一度被隐没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1951年,由中苏合营成立新疆有色公司阿山矿管处,开始在可可托海大规模开采种类繁多的稀有金属。就在轰轰炮鸣和工人敲打矿石声中,很快崛起了一座“上海”小城。从此,可可托海便成为了中国西部的矿业重镇,可可托海三号矿脉也惊现于此时。 可可托海三号矿脉,是世界上已开采的最大稀有金属矿藏,从被发现到现在,已有近百年历史。在同一个露天矿坑里产出84种矿物,伴生有10多种珍贵宝石,被国内外地质界誉为“稀有金属天然博物馆”。1962年底,可可托海矿务局向前苏联提供了价值14亿新卢布的矿产品,占到中国偿还前苏联外债总额的40%,因此它更被誉为中国的英雄矿、功勋矿。 经过几十年的开挖,三号矿脉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坑,好似一顶草帽,深达140余米。“三号矿坑”由此而来,它的“圣”也源于此。 从2000年开始闭坑7年之后,它再次从沉睡中醒来,久违的机器轰鸣声和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再次出现,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又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让人很容易就找寻到了远去的记忆。 回到“三号矿坑”边缘,沿着环道继续慢慢望向坑底,似是一环一个奇迹,一环一个辉煌。也就是从这个深坑开始,可可托海连同“三号矿坑”一起,开始缓缓的被人们唤醒,开始以傲立于世的名字显耀在中国的版图之上。尽管原有的喧嚣不在,但顺势沿来的历史、文化之光芒却时常在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街普照。 二 宝石,奇石,大石,山。 在可可托海,当地的哈萨克族人对“石”是情有独钟的。 我有一个哈萨克族朋友,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向我介绍说,他的家乡可可托海到处都是宝,小的时候他们玩的游戏不是弹玻璃球,而是弹海蓝、弹碧玺。我揣摩到了他的几分夸张,但我还是宁可相信那是真的。 带着好奇,我逢人便问起我心中的这个疑虑。尽管每个人的回答都是笑容夹带着肯定似的骄傲,但是我也曾好长一段时间不能释怀。 海蓝、碧玺、水晶,生活在可可托海的人,几乎或多或少的都有些这类宝石。他们忽略了宝石的光鲜亮丽以及不菲的价值,在他们的心中,这些宝石似是于生就有的吉祥之物。他们宁可相信这些,却也不愿意把这么贵重的东西因为他的价值而生俗,以至生厌。 在众多宝石中,海蓝是最美的,很多哈萨克人都这么说,前来旅游赏宝的四方宾客也这么说。我虽找不出理由,也没能从我的追问中找到答案,但是我了解了关于它的传说之后,我信了那话,也信了海蓝。 传说中,在幽蓝的海底住着一群美人鱼,它们平时用海蓝宝石作为自己的饰品,打扮自己,一旦遇到关键时刻,只须让宝石接受阳光的照射,就可以获得神秘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因此,海蓝宝石便有了“祈福、保平安”一说。 除了保佑平安,海蓝宝石也堪称“爱情之石”。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做罗兰的风神,长相英俊但是地位卑微,后来他爱上了一个凡间的女子,这为当时的神界所不许,为了忠于自己的爱情,他不惜付出生命。临死前,罗兰乞求爱神维纳斯将他的灵魂封存在海蓝宝石中作为三月诞生人的诞生石,保佑人们找到自己的爱情。 可可托海受额尔齐斯河的滋养,万物生灵,就连石头也于别处大不相同。类画石、图案石、纹理石、造型石……丑石斋、赏石居、美石阁,走进每个奇石小店,都能够让人感受到奇丽的新鲜味道。 我认识过一个爱奇石的老者,我也经常光顾他的一方宝地,虽然从未给他带去效益,但是他却乐于给我讲述很多很多关于他和奇石的故事。 他了解额河奇石甚深,我对此浅显的认知也源于他的传授。 额河奇石出产于额河河床,在河水的冲刷下,从水流湍急的上游运动到中游变成了卵石。在水流相对平缓的中游,卵石开始吸附水里的矿物质,最终沉淀在卵石表面形成一种罕见的自然包浆现象,额河奇石便这样诞生了。 他说,爱奇石爱到深处,奇石就像充满了活性,就像通灵宝玉。在他看来,欣赏奇石就好比玩味绘画,以实带虚才能回味无穷。隐藏得越深,意境也就越远。他曾经遇到一块小石头,石面有一条惟妙惟肖的“小鱼”,但是,小鱼的尾巴模糊。有些人可能觉得遗憾,实际上,模糊的尾巴恰恰是这块石头的灵魂所在。尾巴模糊表示鱼尾在摆动,继而,你就会感受到水的存在,此时整块石头就变成了鱼水图。在他眼里,稀世奇石往往就是这样在思维变幻中诞生,它的奇源于此,又远不止于此。 可可托海山环水绕、奇石怪岩、尤其是笔直耸立在额尔齐斯河畔的一座酷似大钟的石山更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一块巨大的花岗岩拔地而起,犹如一座雄奇的巨钟扣在额河南岸,钟山因而得名。它通体光滑,寸草不生,孤峰傲立,巍峨神奇,堪称阿勒泰山景之最。钟山高365米,坡度89度,被誉为“中华神州第一钟”,来此观景者无不发出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感叹。 关于这座钟山还有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蒙古王的儿子洪太吉,爱上一个叫萨拉的姑娘,但姑娘却爱上了他的朋友阿米尔,从此,两个好友反目为仇。洪太吉得知心爱的人与朋友私奔,发誓一定要寻仇。一天,萨拉背对额河,梳理美丽的长发,这时,在此等待已久的洪太吉对着萨拉的背影射出了仇恨的箭,殷红的鲜血滴落在小溪里,萨拉从钟山顶上掉了下来。阿米尔悲痛欲绝,从山上跳下,他们双双落在额尔齐斯河中间的一块巨石上,鲜血染红了巨石。至今,这座巨石中间的凹陷处仍盛着一团血红色的水,向人们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爱情悲剧。钟山也因此又叫“阿米尔萨拉峰”。 故事的真伪无从考证,向来也没有人愿意去考证。但来此游玩的人们总是很虔诚的相信这里发生的一切。 走在可可托海的每一处,那石、那山,总能给人带来一种力量,粗犷的容颜,棱角分明,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