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追寻徐霞客在“天下十八福地”苏仙岭的故事
正文

“郴水东自山峡,曲至城东南隅,折而北径城之东关外,则苏仙桥横亘其上。九洞,甚宏整。至是雨复大作,余不暇入城,姑饭于溪上肆中,乃持盖为苏仙之游。随郴溪西岸行,一里,度苏仙桥,随郴溪东岸行,东北二里,溪折西北去,乃由水经东上山。入山即有穹碑,书‘天下第十八福地’……”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四》

读完《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四》,突然产生一种幻觉,感觉徐霞客昨天才来过苏仙岭,他在白鹿洞与僧侣乘宗喝茶、用饷聊天。他的音容,他的笑貌,他很儒雅的一举一动是那么的清晰……

明崇祯十年(1637)农历四月初三,中华游圣、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从蓝山朱禾铺进入临武境内,淌武水、过宜章、爬苏仙岭、行舟耒水上游至兴宁县程江口,下永兴经耒阳至衡州。到四月十三日出永兴境,日程11个昼夜,郴州境内(现行政区划)行程约500余里。《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四》中十余日之见闻共有8000多字记载。其中关于苏仙岭的记载原文中就有1465字。这在《徐霞客游记》中如此大篇幅详尽地记述一个以当地民间传说命名的一座山是十分罕见的。

一、“游圣”笔下话苏仙

郴州城内的苏仙岭,得名于苏仙传说。这个美丽的“苏仙传说”在当地流传了2000多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郴州人民。因此就有了"天下第十八福地"的美誉,驰名海内外。吸引着大江南北的信众前来苏仙岭拜谒苏仙,成为了郴州人津津乐道的著名景点。苏仙岭上有白鹿洞、升仙石、望母松、苏仙观等“仙迹”,由秦少游作词、苏东坡作跋,米芾书写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刻于石壁之上,史称“三绝碑”。爱国将领张学良曾被幽禁于此。

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对苏仙岭有1465字的详细记载,但郴州知道的人可能不多,更很少有人提及,苏仙岭的石雕碑文、景点介绍、导游词也只字未提徐霞客到此一游,这不免是一个不该有的遗憾。

从《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四》中“初十日 雨虽止而泞甚……”到“入山即有穹碑,书‘天下第十八福地’”很清晰的记录了时间、地点、方位和天气。接下来是“由此半里,即为乳仙宫……”到“入王氏书室,折蔷薇一枝,下至乳源宫,供仙案间。”这一段的描写非常细致,可以看出徐霞客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描写的有机融合,从他进入白鹿洞细节的描述,与僧人乘宗的接触,喝茶用饷聊天,而后冒雨去拜谒苏仙观的所见所闻。“带湿谒苏仙,僧俗谒仙者数十人,喧处于中。”足可见当时苏仙观信众之多,香火之旺。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郴州为九仙二佛之地,若成武丁之骡冈在西城外,刘僭之刘仙岭在东城外,佛则无量,智俨廖师也,俱不及苏仙,故不暇及之。”这里提到了“郴州为九仙二佛之地”提到了骡仙、刘仙等不及苏仙灵验。同时也提到了寿佛、智俨廖师等。这些文字的记载,对于研究郴州九仙二佛无疑是十分珍贵的史料。

“苏仙传说”是以叙述郴州草药郎中苏耽神奇出生、苏仙观神鹿哺乳、苏耽孝顺母亲、种橘驱疫、得道成仙等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系列传说故事。苏耽因早年丧父,他放牛、卖药、挖井、种橘养活母亲。历代名著、典籍写他,不是“以仁孝著闻”“少以至孝著称”,就是“事母至孝”“养母致孝”之典范。他达到了道教“要想成仙,先得尽孝”的境界,成为中国最早的“孝子神仙”的代表。成为郴州人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

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对“苏仙传说”记录得非常详细。“碑,言苏仙事甚详。言仙之母便县人,便即今永兴……”到“尝同诸儿牧牛羊,不突不扰,因各群界之,无乱群者,诸儿又称为牛师。”这一段着重记录了苏母“有苔成团绕足者再四,感而成孕”生下苏仙后弃于白鹿洞,苏仙被白鹿哺乳,就学、放牧……求医问药救治母亲的感人故事。

“事母至孝,母病思鱼脍细肉,仙行觅脍,不宿而至。……舅至,母始异之。”这一段非常详尽地记录了苏仙侍奉母亲极为孝敬,他母亲生病想吃生鱼片,他去找寻,不到一夜就找回来‘母亲吃了很欢喜,问他从哪里找到的,他说:“便县城中。”便县城离他们居住的地方很远,没有两天时间不可能返回来,因而他母亲以为是欺哄她的。苏仙道:“买这些鱼片时,我舅舅在旁边,并且他在问知母亲您身体不适后,说不久将会来看望您,到时候就可验证。”他舅舅来后证实了他所说的,母亲这才放下心来。

“第所谓“沉香石”者,一石突山头,予初疑其无谓,而镌字甚古,字外有履迹痕,则仙人上升遗迹也。”这一段记载了苏仙岭沉香石的神话传说,读后让你沉浸在苏仙孝母的故事中久久不能忘怀。同时,对徐霞客不假矫饰、秉笔直抒的行文风格敬佩不已。

二、泪撒苏仙岭

徐霞客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霞客的不平凡正是源自徐母的平凡守望。据《徐霞客先生年谱》载:“丁未(一六O七年),先生年二十二岁。是年先生始游太湖。母王孺人为制远游冠,以壮其行。”徐霞客是当地出名的孝子。虽然母亲全力支持他出游,可是他心中一直牢记着“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母亲春秋日高,他心中的歉疚也就越深。一天旅游在外,忽然仰天长叹说:“孝子不登高,不临深。聂政云:”老母在,政身未敢许人也。“而我许身于穹崖断壑之间,何益?”于是匆匆归家,解开行囊,惟有怪石及游记、书籍。徐母笑着说:“儿无恙,吾织布以易糈,摘豆以佐酒,卯孙从旁覆诵句读以挑汝欢,吾母子尚复何求哉?”豁达如此,堪称高士。

王氏满八十后,徐霞客曾一度罢游,打算在家陪侍母亲至百年,王氏为激励其志,特命徐霞客陪自己去游览句容、荆溪等地,路途上总是走在前面,以示自己身体健康。两年后,徐母与世长辞。母亲去世后,徐霞客像小孩子一样伤心悲泣。董其昌说:“仲予(霞客)足迹,几所谓州有九,游其八者,孺人成之也。”

“归来万里一庭秋,机中母发如积雪。”苏仙岭之行,想必徐霞客当时触景生情。“苏仙传说”感动了他,他想起了辞母远行时的情景,思念之情溢满心扉。可不是么?一个人的独自远行,谁不想家呀!

白天,风里来雨里往,望断天涯无尽处。晚上,满身疲惫、寒风呼啸下的夜空写满孤独。借着月光,徐霞客伏案触笔成伤,回忆着母亲教他识字读书;油灯下母亲为他缝衣纳鞋的情景,摸一摸头上的母亲亲手缝制的远游冠,还有锅里热的窝窝头……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彻夜无眠。他也许会轻轻地吟诵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苏仙传说”对郴州的影响

1、“橘井泉香”

《辞海》“橘井”条释:相传苏耽得道成仙升天前,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一升,檐边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第二年,果然发生疫病,远近皆求治,依方治疗,果然痊愈。百姓感恩戴德,世代口口相传。《药海拾奇》一书中也有记载苏母以井水橘叶治疗疫病之事,此后世人便以“橘井泉香”歌称颂救人功绩,医者将之书写匾额以明志。中医药史上记载的悬壶济世和大爱苍生的医术医德便由此而来。唐代诗人杜甫、李白、王昌龄、元结、沈彬等对此均有题咏。唐开元十九年,郴人在井旁建祠。北宋真宗赐名橘井观。传至明代,“橘井泉香”的典故纳入了儿童启蒙读物《龙文鞭影》,用以教化世人,橘井文化亦成为郴州“福文化”的核心主体。如今,苏仙岭已被列为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成为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休闲参观的胜地。

2、福城郴州,“孝 ”传天下

因“苏仙传说”的流传渊源,福城郴州从古到今弘扬中华孝道文化的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如:被后人看作“孝佛”的唐代资兴人寿佛周全真;明代清官孝子邝埜;清代郴州人孝子陈振玉;湖湘文化大家王闿运专门写下“至孝存肤发,临危不顾身”诗句相赠,夸奖纯朴的郴州“孝”风。还有1997年割肾救母的嘉禾县女孩罗娟;敬老孝老的桂阳县村民肖玉英等。他(她)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

翻开《徐霞客游记》,为了寻觅那青衫博带下的仙风道骨。在大半个郴州留下了8000多字的珍贵游记。眼前呈现出一个风尘仆仆、身材瘦弱,一袭破衫,脚蹬草鞋,手拿竹杖,背着行囊的徐霞客,站在苏仙岭上双目凝视远方。古老郴城尽收眼底。也许他的目光竟穿越380年看到了另一个新的时空。是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郴州已今非昔比,“苏仙传说”虽杳然久远,白鹿洞中仙人仙鹿已驾鹤升天,但那个千古悲壮的“苏仙传说”将一代代激烈着郴州人传承下去。

我突发奇想,也许会有那么一天,郴州人为了纪念徐霞客这位伟大的中华游圣,一个身背行囊,手拿草帽,衣着飘逸,目光炯炯的徐霞客雕像,不久的将来有可能会屹立在苏仙岭上。

2010年3月8日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0: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