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辘轳记忆 |
正文 | 早在《世说新语》里它就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在《齐民要术》中还有它的乳名,它的出现见证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也反映着历史沧桑。它就是辘轳,一种现在已很少见到的提水设施,虽然长相不雅,却曾被北方的千百万农民钟爱。 古代没有现在水泵那样先进的设施,打了水井多是靠人力把水提上来,后来人们发明了辘轳,将它横跨在井沿,固定好,摇动手柄,那绕在辘轳轴上的绳子就系着水桶,把一桶桶的清凉的水从井里打上来。 现在日子越来越好,辘轳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曾经的作用和贡献不可磨灭。我是在九十年代的甘肃农村见到的,当时我并不认识,站在远处看着,当外公摇动手柄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好奇极了,跑到井边,仔细看了看。 辘轳是用金属做的圆形构架,三只脚被深深的钉在土里,一是稳定,二是方便操作,这样的结构也给人留下了足够的活动空间,便于提水。辘轳头,是一块圆硬木,中有轴孔。穿在轴上,上面绕着绳索,绳头系水斗,辘轳头上嵌一摇把,算是它的胳膊,一般用杨柳木制,把歪,成一定角度。水斗是由白柳条编制,遇水膨胀,有韧性,耐磨,耐磕碰,上有两三个环,与绳连接。 我虽然也出生在农村,但辘轳这样有怀旧意义的东西也不常见到,听外公说,他家井口上的这幅辘轳外公有着很大的渊源。 外公家在甘肃定西,据当地人说十年九旱,所以当地政府就号召村民挖井取水,九十年代挖二十几米就可以见水了,现在随着水位的下降,得挖到四十几米。外公和外婆家一直比较贫穷,别人家里用水窖的时候,他家还是用水井,外公身体不好,可还是每天坚持去井里打水。刚开始是用绳子直接往上吊,后来外公制作了辘轳,辘轳因为结构复杂,附近几个村没几个人会,外公因为是职业木匠,所以还能制作出来。 后来外婆也去世了,外公就搬到了我们村子,因为外公一个人了,母亲也希望外公直接用我家的水就好了,可外公坚决不干,说以前去井边用辘轳打水习惯了,听不到那辘轳“咯吱——咯吱”的声音,他睡不安稳。母亲拗不过外公,只好答应。 外公慢慢年龄大了,可每天都要去深井里打水,我就时常去陪他,外公总是把我带到井边,让我用力摇动辘轳,并说,“这辘轳啊,曾经在挨饿的时候,可过我的命啊!” 我才恍然明白,为啥外公那么对辘轳有感情,听外公说,当年因自然灾害,他们都饿的皮包骨头,不巧的是村里连水都没有了,他就带着同村的邻居打井。外公边说边点头,“那时候打井可比平常深,浅了都不出水。”井打了,他又制作了辘轳,喝着自己打的水,那感觉终身不忘啊。 我想,外公家的事就是一个缩影,可想而知,辘轳在历史上救过多少人的命,不必明言,这辘轳见证了多少的灾荒灾难,也帮人们跨过了多少难关。 雪中孤梅 作于陕西汉中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