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情满骑龙巷 |
正文 | 骑龙巷,骑龙巷, 下来走地上, 上去望天上。 ——题记 排岭,作为一个地名,自从排岭镇更名为千岛湖镇之后,便隐去了它的身影,但作为一份记忆,却被人们珍藏于心中。建国后新生的淳安县城,依山而建,傍水而修,那一道道弯、一道道岭上修建出来的大街小巷,无处不留存着山沟沟坎坡坡的印迹。如今,仍有很多人习惯把这座县城叫做“排岭”——这是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地名。 骑龙巷,虽然只是这座以前叫排岭镇后来叫千岛湖镇的县城里的一条巷弄,却因为有一段石阶宽宽、阶梯高高、人气旺旺的石阶路而颇负盛名。她曲曲弯弯像舞动的飘带,她从低往高如升腾的天梯,把这座又称其为“山城”的县城中心的十字街和“山上”的施家塘、火炉尖两个地方连通了起来。自她诞生的那天起,这里就是县城人最熟知的街巷——许多人的必经之路,许多人常去的地方。 多少年来,我走过骑龙巷的春夏秋冬,我与骑龙巷情意深长。 一 当年父亲在县城工作的时候,二哥带着我从乡下坐船来到县城排岭。那时的我,六岁,对初识的县城有了一些印象,有的已深深刻在了脑海——除水边的客运大码头、毛柴站、灯塔,就是“山上”父亲住处旁的人民大会堂,和处于县城中心位置的十字街以及十字街边上的百货商店、小吃店、照相馆、理发店等店堂。人民大会堂至十字街,上去下来,除了有一条大马路,也就是至今形神依旧的那条弯坡马路——排岭南路,还有一条林间山坡小路。 也许是岁数小,人也长得娇弱,每次跟着二哥和一位亲友家的哥哥抄近去爬这条陡坡山路,心里头总有一种害怕的感觉,每一次攀爬都像是一次历险。因为,那是一条在柴草丛生的树林中人为踩踏出来的山间小道,崎岖坎坷自不必说,走得不小心摔倒也是常事。在这条陡坡山路上,我走得战战兢兢,时而扶住树干,时而拽紧枝藤,时而让哥哥牵手拉上去。每当走完这条山坡路,都如释重负,而且心有余悸。在小城排岭的一个多礼拜时间里,爬走这条“险竣”山路的经历,让我铭心刻骨。 这之后,父亲从县城下放回老家教书,从此我再没有来过排岭。 一晃十多年过去,我参加中专招考,且上了录取分数线。有一天接到通知,要我去县城做入学前的健康检查,体检地点设在排岭镇第二中心小学(今淳安县实验小学)。我跟着带队的老师从客运码头下得船来,沿马路走到十字街头,一路伸长脖子张望街边的店堂,十多年前那一次来过的记忆从脑海中浮现出来——这么多年过去了,城里似乎没起多大的变化。可当拐过十字街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顿时有点懵了——那条爬过的害怕过的山坡小路已不见了踪影,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宽厚结实的石头阶梯路。 一路拾阶而上,一路从记忆深处找寻过往的足迹,觉得这里似曾熟悉却又非常陌生。石阶路爬到顶时,一片树林映入眼帘,郁郁葱葱;再往前走,见一大一小两个池塘,静水如镜。 小时候来排岭玩,曾经爬过的山沟坎坡,等再次来时,却变成了一条宽阔的石阶路。这,怎么也没想到。 二 在杭城读书三年,寒暑假回家或假期结束返校,必须在县城排岭歇脚,才能赶船赶车。我每次往来小城都住在这条石阶路顶上的亲友家(我寄住过的那栋平房屋子被拆掉后,耸起了县科委和科协的办公大楼),来来回回都要经过这条石阶路。 学校毕业之后,就是等待组织上分配工作。虽然我只能绝对服从组织的安排,但心底里渴望能有一个好的去处,也曾竭力争取过留在县城。从急着打听工作分配的消息,到拿取人事报到通知,我也曾三番五次跑过县人事局(那时的县人事局就设在塘边的一幢楼房里)。在县城等候分配的那几天,我心无奈,我彷徨。在小城这条石阶路上,一阵阵徘徊不定的脚步,涌动出我难以平静的情绪。 1985年,我从大市区卫生院正式调入淳安县药品检验所,来到了小城排岭,终于实现了进城的愿望。 许多年,我工作的单位、居住的房子都在火炉尖的行岗路(后来移居到人民路),所以骑龙巷的石阶梯,是我经常走上走下的一条路。因为自行车从那条弯坡的排岭南路往上骑行颇费力气,于是很多时候,我是将自行车从这石阶路连推带扛爬上去的。 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时,这石阶路上曾有过我为工作分配而忧虑的背影,只过了两三年我就工作生活在了排岭,成了这条石阶路上的常来常往的行人过客。这,怎么能想到呢。 三 掐指算来,整个一条骑龙巷,前前后后曾经有过近十个公家单位在这里驻扎。县人武部算是铁打的营盘,一直固守在巷子的末尾,也是这条巷的最高处;千岛湖镇政府机关、淳安县中医院、淳安县科技局(科协)则搬离巷子时间不长;淳安县药品检验所、淳安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却是在这里建立起来,后来又陆续迁去别处。尚有青溪区卫生院、排岭镇卫生院曾从别处移迁来这儿,最后因撤销或合并而湮没在这条巷子里。 骑龙巷14号,石阶路上的那栋两层楼的混泥土瓦房,注定要载入这座县城的历史记忆。 我工作过的淳安县药品检验所,早在1978年5月便在骑龙巷14号楼房里成立了。因当时条件太简陋,无法正常开展药品检验的实验室业务,而于1980年搬迁至行岗路1号去了。 淳安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原与县爱卫会合并在一起,叫淳安县爱国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1979年,该机构一分为二,县计生委就在骑龙巷14号楼房里单独建制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提出振兴和光大中医药事业,淳安县政府积极响应,决定建一所县级中医医院。于是,县卫生局专门从县级医院和区卫生院抽调年资较高且中医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来筹建中医院。1983年8月,淳安县中医院(筹)门诊部在骑龙巷14号楼房的一楼挂牌成立,翌年12月底开始收治门诊病人。因我和几位中医师混得较熟,所以经常推荐介绍亲朋好友去门诊部找他们看病。不久,全县各地的病人都慕名前来求医问诊,门诊部的业务也渐渐拓展开来。 1991年10月,中医院(筹)门诊部与座落在骑龙巷13号的排岭镇卫生院合并,正式成立了淳安县中医院,写下了淳安医疗卫生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994年9月,在排岭镇卫生院旧址上新建了5层楼的门诊楼,一所符合基本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县级中医医疗机构雏形初现,由此翻开了淳安中医事业发展的新篇章。这期间,我曾受邀为县中医院医务人员上了一堂业务培训课《医师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也曾去县中医院采访老中医余中权医师的先进事迹,并撰写了纪实通讯稿《悠悠数十载 殷殷医患情》,颂扬他的妙手仁心。 尽管后来县中医院在狭小空间,对医疗及辅助用房几经改造扩建,但终因条件限制,而无法改变“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窘境,亟待整体搬迁去另处谋求发展。2012年9月下旬,淳安县中医院迁入新安西路1号(原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从此步入建设发展提升的正常轨道。 县计生委迁出之后腾空了骑龙巷14号房屋,被划归给了县中医院,二楼被用作职工宿舍,一楼则建了职工食堂。说是医院内部的职工食堂,事实上也对外开放,于是吸引了外来人员到此就餐,曾一度红红火火,热闹非凡。记得当时,到了用餐时间节点,在石阶路上能碰到好多上班族的熟面孔,一问,都说是去县中医院食堂吃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经常去这食堂吃中饭晚饭,每每碰到一些熟人、朋友和同事,就坐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说说笑笑。到如今,在骑龙巷14号经历过的吃食堂的生活,每当忆起,总是怀念。 四 骑龙巷,路不长,巷不深,却在不经意间成了繁华热闹之地。 骑龙巷,除了巷道边的房子开起土杂货店、文具店、珠宝店、理发店、修理店、花木店、服装小店外,因为那一段石阶路的上下人流量大,自然而然成了一个小商小贩云集的场所。 曾记得,当国家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政策时,政府开始鼓励和倡导在街上摆摊挣钱;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小摊小店、小商小贩犹如雨后春笋遍布大街小巷,而骑龙巷的石阶路从一开始就是地摊商贩的绝佳之地,于是这里便成了县城最闹猛的步行街、最繁华的摊货市场。县城里的,或是乡下来的,很多人都喜欢来这里“淘宝”,因为这里有寻常百姓穿戴的衣袜鞋帽,有实用廉价的日用小百货,还有趣味浓郁的古玩和旧书摊。 应该说,到这里摆设临时摊位的男男女女,都是正儿八经来这里讨生计的。你若路过这里,就会看见五彩斑澜的地摊,零零碎碎的杂货,大大小小的箱包;就会看见他们一大早肩挑背扛来到这里,在自己占得的地盘上把一件件小商品摆挂整齐;就会遇见他们因下雨下雪,又手忙脚乱地将一件件物品收拾装入箱包;就会遇见他们夜晚挑灯守候,直到行人稀少才肯收摊,停止一天的忙碌。我每次见到他们做着小本生意、挣着辛苦小钱的情景,便在心底升起一种深深的同情和尊敬。 骑龙巷的石阶路上小商品摊贩的境况,也曾受到政府的关切和关爱。起初摊贩们各自撑拉起来的遮阳挡雨的塑料和油毡布块,显得很是败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人马沿石阶路统一搭建了遮雨篷,使得雨天也得以照常摆摊做生意,这也成了当时县城里唯一一条建有遮雨篷的路段。可没过多久,也可能是出于市容市貌和安全方面的考虑,遮雨篷被拆除,恢复了先前的模样。然而,这里的摊贩们绝无怨言,他们一如既往地起早摸黑,守候、招揽自己的小生意。 不知哪一年开始,骑龙巷悄悄冒出了一人一个小摊的坐在那儿挑核桃肉、捣芝麻粉的大嫂大妈,而且人数日渐增多,有些时候还见有几位小伙子大老爷们一板一眼地做着挑核桃肉的活儿,日子一久,就成了一道惹眼的风景线。在我的印象里,好像这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新的小生意,它迎合人们相信吃核桃芝麻有营养补益的需求,免去了人们的大核桃破肉、芝麻捣碎的麻烦,从而使得这小小的生意火爆了起来。说来也是,芝麻核桃肉混合研成的细末,长期食用当然有补肾补脑、美容乌发、延年益寿的功效,它不仅是冬令进补的健康滋养品,也是一年四季的上佳食品。如此看来,骑龙巷的这道风景线还会持续热旺下去。 五 石阶梯底下巷子口上的几家酥饼店,开张已有好多年了,现在的烧饼生意越来越红火。小小的店面,小小的烧饼,可以做得供不应求、香飘四方,也算是一个传奇。我们常说,做什么事,只要踏实认真地坚持着做下去,终有好结果。这正好应验了一句名言:“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 这里的烧饼,已不是小摊贩做几个散秤出售的小本生意,而是有特制包装盒,可以作礼品销售的。这几家酥饼店,除了做订购销售生意外,店门口常常出现外来游客慕名前来排队等购的情景,使得淳安寻常的小烧饼,变成了一件千岛湖旅游特色商品,真有那么点“小手笔做大文章”的气派。 这么多年来,一想起烧饼,或是别人提起烧饼的话题,我就自然而然联想到这几家酥饼店。杭州的几位朋友说是千岛湖的烧饼好吃,只要来到淳安,都会去买它个三盒四盒的带回去。我去杭州,也时常会捎上几盒送送朋友。 六 骑龙巷1号的房子,因前面有一幢原食品公司招待所的楼房挡着,而不在骑龙巷的路边。一块小小的“骑龙巷1号”门牌,静静地挂在房屋的侧墙上,像是害羞地窝在千岛湖大厦公寓楼的小弄堂里,悄无声息。也许是因为这里有一家“陈政国梅记口腔诊所”,让我有意无意地知道了堂堂的“骑龙巷1号”就在这旮旯里。 口腔诊所的陈医师,我熟悉,原是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的口腔科医师,杭州人,1993年调去杭州一家医院工作,2005年又重回淳安。起先受聘于人民路上的一家私人牙科诊所做牙医。毕竟在县一医院呆过多年,城镇上有不少人还是认识他的,所以前来找他看牙病镶牙的人很多。2006年牙科诊所迁到了骑龙巷1号。他虽然岁数大了,但因身体还硬朗,就继续做他的牙医,而且一直有不错的口碑。 陈医师只听说骑龙巷要改造,但不知道现在租用的房子是否要动迁,他也不想去搞清楚,他认为这已与他无关,因为他本来就打算干到明年就歇业了。 陈医师真是打心眼里喜欢上淳安千岛湖的,尤其是这里的清新空气、清甜的水让他感情难舍。他们夫妻俩都是外地人,年轻时被分配到淳安,度过了一段艰苦的日子,将青春年华献给了淳安,后来再从杭州折返来淳安。这一路走来,他们心中一定有诸多的感慨。 前不久,陈医师在千岛湖畔买下了一套新住宅,说是要和老伴一起在千岛湖过养老生活。他常说:想不到淳安近些年来发展得这么快,千岛湖越来越美了,生活在千岛湖的人真幸福! 陈医师明年就要离开口腔诊所,在骑龙巷1号这里真正结束自己的从医生涯,从此以后,他和老伴就在千岛湖清清静静地过日子,快快乐乐地颐养天年。 七 骑龙巷石阶路上有一家修鞋店铺,就在网吧大门口边那间简陋的小棚屋里。这小小修鞋店似乎一年四季月月天天都开着的,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都有顾客前来修这修那。 修鞋店门口摆了几张小凳子,是给顾客坐的。修鞋师傅坐在棚屋门内,一边做事,一边和顾客搭腔说笑。有时上门的顾客多了,他便对人说,等得住就等等,我一个一个帮你们弄好,如果实在等不住,那就把东西放这儿,你明天来取。 这位修鞋师傅姓钱,是本县鸠坑乡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从小在农村长大。二十四五岁来到县城,在原人民大会堂对面的路边摆起了临时修鞋摊,而且在此坚守了七年多,附近居民的家里有要修的鞋啊伞啊包啊什么的,也都拿来让他给修理。时间长了,他的为人和那修修补补的手艺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此他的摊前一直不曾冷清过,细碎的活儿在手头上总是忙个不停。用钱师傅的话来说,是自食其力赚点小钱,够养家糊口了。 1997年,修鞋摊搬移至骑龙巷石阶路上,算是有了固定的场子,结束了早挑来晚挑去临时摆摊的日子,也得以尽可能地多备置一些修理用的零部件,这样,原来的小生意也渐渐做“大”了起来,一天到晚,前来修鞋、修伞、修包、修拉链、配锁、修锁的顾客络绎不绝。多年来,我一直在钱师傅这儿钉鞋底、补鞋子。有时候,我坐他面前,看他手里忙活儿,也时不时地和他攀谈几句,从而感觉出他是位不畏艰难、勤劳朴实的手艺人。他说,吃苦受累怕什么,上小学时老师就教导我们“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我就是记牢这两句话,再苦再累也扛着挺着走过来。听他说,现在日子慢慢好起来,生活也有滋有味了,女儿大学毕业已在浙二医院急诊室工作,自己还是继续坚持打理这修理铺的生意。 那天,我走过塘边的湖山公园,突然发现,钱师傅在杭州千岛湖度假村酒店对面的简易小屋亭里忙着修理一个大包的拉链,一问才知,骑龙巷要改造了,他是今年4月份搬上来的。 钱师傅乐呵呵地告诉我,正好这里有间小屋亭要出租,想想,又回到了与当年摆摊处邻近的地方,真是奇巧,生意没什么影响,手上有活忙,心里踏实,一切都还好。他还说,这辈子就干这活干到老了,等做不动了也就收摊了。 (2016年8月于小城千岛湖镇)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