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细君公主——创始了优美的琵琶曲 |
正文 |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是才女细君公主唯一留下的边塞诗,从汉书的子行里间熠熠生辉的同时,使人听到这位琵琶女婉转悠扬,带着江淮绵绵悠长的韵味。我们今天已经不可能听到细君公主的琵琶声了,也不可能看到她还抱琵琶边弹边歌美丽的身影了,但是,从这首边塞诗字面和韵角中可以放飞我们的思想,穿越时空,去想象那个时代一名美丽少女弹琵琶时间的自豪与洒脱。 据专家们考证,琵琶,本作“批把”。汉朝人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说:“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像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秦汉时代,我国已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当时人称其为“弦鼗”又称“秦汉子”。秦汉以后不断改进,发展为阮咸(因晋朝散骑常侍阮咸善弹此而得名)、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圆形直颈,宋以前把这些都叫做琵琶。 相传细君不但精通诗词,还精通音律,妙解乐理,乐器琵琶创制的直接原因,就是细君远嫁乌孙。晋人《琵琶赋?序》云:“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唐人《乐府杂录》中记载:“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 且不说十六七岁细君公主会不会制造琵琶,大概弹拨琵琶还是会的。细君公主是弹奏琵琶的高手,她带到西域去的直颈琵琶是中国第一只琵琶?可能是。西晋诗人石崇所作《王昭君辞一首并序》中云:“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而也。”石崇序文中还说明,汉魏时期的歌舞大曲中的清商大曲就是在细君公主演奏的琵琶乐调的基础上新制的,其基调也是哀怨的。名人当名,把琵琶与琵琶曲的创始者冠于细君公主头上,也不为过。若不信,谁又是中国历史上直径琵琶的创始人? 历史上记载王昭君善弹琵琶。不过据专家考证,南北朝以前所说的琵琶,并不是今天流传的这种琵琶,而是我国古代弹拨乐器的总称。那时的弹拨乐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秦汉子”,形如今天的货郎鼓;另一种是“阮”,又称“秦琴”。为什么叫“阮”呢?传说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发明的,所以得名。 曲颈琵琶:半梨形音箱、曲颈,颈上有四个柱,张四条弦。因其头部向后弯 曲, 故名曲颈琵琶。 又因其途经龟兹传来, 又称龟兹琵琶。 这种琵琶约在公元 350 年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北方,公元 551 年前后又传到南方。 到了隋唐年间,这种梨形琵琶已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乐器,也就是今天流传的琵琶的前身。 王昭君出塞比细君公主出塞晚70年,是公元前36年,这种曲颈琵琶的传入中国比昭君出塞还要晚三四百年时间,汉代并无这种形状的琵琶。所以,有些画面展示王昭君怀抱曲颈琵琶出塞思想是有点儿超前了。就像我们看到明朝末年的皇帝在皇宫打手机一样荒诞无稽。 细君公主所携带的琵琶是一种直颈琵琶,500多年后从印度及西方传过来的是曲颈琵琶,是两种不同形状的乐器。细君公主把直颈琵琶带到草原上以后,在弹奏的同时,给今天草原上的乐器冬不拉、热瓦普有什么启迪,自己可以去想象了。假如把琵琶的乐线与线杆拉长一些,是不是今天的冬不拉?我在猜想! 如今,在南方,细君公主的家乡,这种乐器已经被人普遍接受。这时候琵琶带着音乐的形状从遥远的西域草原的背景中凸显出来。使人一直觉得,琵琶声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弦音,具有细君公主纯净无暇的质地,但也有一种公主呜咽的悲伤。在指尖与弦的默契中,响在耳边的就是一次次细君公主的诉说,低沉而绵长。只到现在,我不懂琵琶,更不懂琵琶的音律,把对琵琶的认识表现在我对这一个女性人物的解释中,这个女人已经在2000多年前消失了,只留下了文字和琵琶。从记载细君公主的文字中了解了琵琶,从《黄鹄歌》中似乎听到了琵琶曲的声调。如果我不走近细君公主,就远不知琵琶的珍贵。 年轻的细君公主怀抱琵琶出塞,以日夜绵延不断的琴声,排遣了路上的寂寞,又在草原上伴她服侍于大昆莫猎骄靡,屈就于小王子军须靡,还是抱着这具琵琶,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用阵阵优美的琵琶声融进山风、松涛,化作草原上的永恒。 如今,心中吟咏“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这首千古不朽的琵琶曲,除了更多的感慨之外,还有对两千多年前一位妙龄少妇的思念,以及尊敬的巾帼风姿和深明大义,同时,也不难想象作为远嫁西域的第一位和亲公主,有着何等巨大的勇气和毅力。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