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第一哲学 |
正文 |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第一哲学”或“第一科学”,就是“把存在作为未来来研究,并研究属于它本来固有的东西的科学。”在他看来,是经由感觉的经验去把握的,亚里士多德把柏拉图唯心论中的感觉和思维统一起来,走向唯物论方面。这个感觉和思维统一的辩证法,实在是从他的唯物论的认识论出发的。 亚里士多德说:“纵然假定我们没有看见过星辰,可是除我们现知的历史物外,那永远实体之存在,也仍然无变更”。因此,纵然再假定我们现在不知那永远实体是什么,但那些实体不能不存在,它们的确是存在的。关于感觉和认识,他一样表现着唯物论,感觉和认识的不同,就在感觉是起于外部这一特点。为什么呢?是因为感觉的活动向着个别者进行,知识则相反地向着普遍者进行。但是,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于作为实体看的灵魂之中。尽管表现亚里士多德对于感觉和思维的唯物论统一不充分,仍是柏拉图的思想残余,但事实上,已经很明确地主张感觉的根源性,感觉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了。 他为了要统一感觉和思维,把唯物论的思想,展开为“模写说”而说道:“所谓感觉,就是把被感觉的无内容的形式摄进去。”虽说亚里士多德在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动摇着,但我们却不可忽视另一方面,他的哲学,是以统一个别者和普遍者为目标的唯物论,并且他的认识论,还是模写说。他认为真理就是表象和对象的一致,因此,概念已不同在柏拉图眼中一样,是抽象的普遍者,而是自然中有血有肉的东西,是和个别者结合的普遍者,于是辩证法问题被展开了。 如果原理是普遍的东西,它们就不是实体了,因为一切共通物,都不是意味这个东西,而是意味那种东西,实体却是这个东西。并且,如果说原理不是普遍的,是个别种类的东西,那么久不能认识它们了,为什么呢?因为物的知识,总是普遍的东西。所以,如果是原理的知识是有的,那么它们来作普遍举述的其它原理,不能不先于它们而存在。这里,就是说个别和普遍的矛盾及其统一。 我们人类发源于“比我们较先的东西”,渐渐加深地踏入“本质上较先的东西”。因此,只有一定的人物,是现实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体:类概念,只不过是第二次的实体。可是另一方面,实体又被作用于自体,用作和偶有者对立了的本质的东西。这样,便发生了一种对立、矛盾,这贯穿了他的整个体系。由于柏拉图唯心论在他身上的残余,他的辩证法不彻底,在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动摇,具有目的论的思想等等,都是这一残余的结果。不过尽管那样不充分,亚里士多德想辩证地抓住个物和普遍的关系,或抓住个物那个东西,却是事实。结果,展开了实体的个物构成原理的形象和质料、实体生成上的可能态和现实态这两个态。 他始终不能完全脱离柏拉图唯心论的“概念”的立场,从这一点上来说,他自己也是唯心论。最表现他这种情形的,就在于他虽然一方面确立了唯物论的辩证法,可是另一方面,又于“具体个物”之外,不能不给它们以自体性、永远性、不变性。因此,他又把绝对独立性、纯粹性、永远不灭的质格,送给脱离了感性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命运,实是该时代的限制,他不能逾越哲学的古代限制与约束,最终成就了拥有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