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村子四十年 |
正文 | 也许,只有离开了才看得更明白。 我离开家乡四十年,几乎每年都回家过年。后面更是如此了,因为父母都老了。再后,父亲去世,只有老母在,怕她寂寞,怕看的时日不多,逢年过节必回。 因此,我把我们村子四十年的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首先是路。以前上街没有汽车,走二十里小路后搭船到常德。需一天时间。后来有了汽车,逢年过节暴挤,一身泥一身水的回到家里。还不时的在车上丢了东西,打破了酒瓶什么的。从车窗飞身上车是常有的事。现在,水泥公路通到家门口,自己的车,只一个小时就到家了,回家的旅程快捷而轻松。 房子。我对家乡房子的变化特别上心。 我离开家乡的时候,青一色的茅草屋。慢慢地,有了砖瓦平房。90年代中期,当我看到家乡有了砖瓦二层小楼时,心情很是激动,驻足久看。现在,已经不见茅草屋了。三层、四层楼的房子随处可见。 说说吃。 那时,家乡以米饭为主食,“鱼米之乡”嘛。但那时大米不够吃。经常用蚕豆、藕、萝卜、青菜等拌饭,还有吃粗糠的,半菜半饭的生活。很少有肉,只在过年时吃肉。平常,除了小菜还是小菜。咸菜是必备的。能抓到鱼,就打牙祭了。但鱼和肉不同,鱼没有油,没有放油的鱼不好吃。油很少,只有棉籽油。偶尔能杀只鸡。牛肉、羊肉等没有听说过。听大人们说,以前过年有粑粑。但在我记事的时候,就没了粑粑,代之以汤圆,过年能吃上。至于用米熬糖之类,少数人家有过,而且要保密,这在当时,是不忍许的。 糖要指标才能买到。过年来客吃茶,鸡蛋、鸡蛋糕、油炸果、雪枣、甜酒等。点心呢,就是炒蚕豆、炸米泡之类了。 现在回家,无论平时还是过年,油是不缺。我好几次给姐姐说菜里面少放点油,她一家三口人,一年吃上百斤油。我连说:多了,多了。说了几次,仍不见效果。无论何时,在自家还是在亲戚朋友家,都可以摆上几大碗几大钵的。牛肉、羊肉等成了家常菜,鱼、肉等家禽更是不在话下。 零食、点心也多了。过年看路上拜年人,提着大包大箱,尽是糕呀、饼呀、饮料呀等等。我到几家都看到了,堆了好多,担心会浪费,吃不完的。 姐的家就是我们家的老宅子。以前的茅草屋变成了一栋三层小楼。门前一条小河,几根芦花在风中摇曳,已经被风刮去了大半。四十年前,这条小河一年四季清波荡漾,鱼翔浅底。丝草、狗尾巴草随水流舞动,小鱼小虾就藏匿其间。芦花映在水里,一朵就成了两朵。 老宅子后面不远,就是烟波浩渺的黄花湖。起风时,白浪翻滚,惊涛拍岸。夏天,是高高低低的、红的白的荷花,冬天就是一望无际的芦花了。浅滩上,集结了数不清的候鸟。小鸟儿的叫声是清脆而尖亮,大鸟的声音则低沉而悠长,在滩涂上久久回荡。而现在,大湖已经通了公路,变成农田和精养鱼池了。前面的小河已经干涸,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让人忧心而惆怅。 吱呀吱呀的是纺车,咔嚓咔嚓的是织布车,好远都能听得到吼声的是榨房,这些都无处可寻了。不见了木屐、蓑衣。接班的是电动车,甚至汽车。 春节呢?都是回家看父母、看长辈。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了,那就看兄弟姐妹。如果有一天,兄弟姐妹也不在了,像今天的独生子女们,那个时候,还看什么呢?还会有春节吗?我想,就是有,也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2015年2月26日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