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赏《绿》 |
正文 | 妻,读了朱自清的散文《绿》,便极力向我推荐,还让写一篇赏析的文章。妻大人严喻,我自然难辞其咎! 《绿》写于1924年八月,是朱自清先生早年所作的游记散文,我少年时读过,是在《荷塘月色》之后,那是一篇盛满诗情画意的美文。 梅雨潭的绿,让作者惊诧!这会是何等的绿呢?她不是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的绿;也不是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又似乎太浓了“绿壁”;还不是西湖的波那么太明了和秦淮河又太暗了的绿。这是厚积的,心随摇荡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的绿。是作者欲裁以为带,送给舞女她就能迎风飘举;欲挹以为眼,赠给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的奇异之绿。 唯有这不淡、不浓,不明、不暗的绿才会盈盈而动,瑛瑛夺目,汩汩生情。作者不是用华丽的词藻来形容梅雨潭的绿,而是用排比的方法,让读者清新自然地在心里留下这动感而美丽的绿了。其中语法与修辞更是恰到好处,妙不可言,在“淡与浓”,“明与暗”比较之下,才绿的鲜润,绿得纯粹,绿得惊诧。景亦生情,情亦入境,“裁”为“带”轻盈的舞女便能随风飘举,“挹”为“眼”善歌的盲妹便会明眸善睐。表现了作者博爱之心,怀柔之情。 梅雨潭的绿,让作者不禁惊诧!怎么样的绿,才会是作者心中的女儿绿呢?“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作者笔下的绿,是看不透的她。她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让作者妄想张开两臂拥抱;她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这梅雨潭的绿,她让作者入眼、入心,如痴如幻,用手拍着,抚摸着,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继而“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只有如此这般的绿,才让人不舍,更让人疼爱了。 原本让作者惊诧的绿,只是看见。而使作者不禁惊诧的绿,不仅仅是看到,还有肌肤的触摸,以及心灵的感受。“招引”与“追捉”的是她那离合的神光;跳动的是处女初恋时的心;用手拍着,抚摸着的是鸡蛋清一样软,一样嫩的肌肤;疼着,爱着的是温润的碧玉。这那里还是梅雨潭的水嘛,分明是一位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又是怎样的情景,才能蕴蓄这么奇异的绿?作者通过三个层次,引人入胜地描述了梅雨亭,梅雨潭瀑布,高山流云以及妙微雨的水珠。 梅雨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个“踞”字,气势不凡,一个“浮”字,由静而动,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即赞美了梅雨亭的巧夺天,又神来之笔地把凌空而立、峭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 “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一句话就清晰地把梅雨潭上挂着的瀑布描述得淋漓尽致,用一个“镶”字准确恰切地描绘出瀑布所处在山涧中的状态,既形象逼真,又使瀑布富于立体感。 作者笔下高山流云,瀑布怡人。坐在梅雨亭边“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此间的人,高山长水之下,是何等的渺小,大自然的雄伟俊美,霍然眼前。“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让人读着如临其境。瀑布飞流直下,飞花碎玉般的美景像一朵朵白梅,点点随风飘散更是杨花。“--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作者如描如绘,如吟如歌地徐徐道来,一副祖国山河的极致油然笔下,美不胜收。唯有如此之山、之水、之情的梅雨潭,才会有如此鲜活可心的绿,才会是读者感同身受的“女儿绿”了。 作者笔下的《绿》如绘的描述,口语化的用词,如诗的语言,我不舍得一口气读完,而是细细地品,一字一句地嚼着,其情、其境,游丝一般渗入我的心扉。此时的我,似乎不再是赏读一篇大家的美文,而是在欣赏一位穿着一袭吊带绿裙,脚踩青莲,长发如练、眼若神光,身材窈窕、肤如凝脂的少女。 是否,妻见到这篇【赏《绿》】可要不悦了,我作如是想。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