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情债,人情灾,人情不再! |
正文 | 人情债,人情灾,人情不再! “人情来往知多少,请帖数不了。今日盛行应酬风,钞票不堪回首口袋中。亲朋友情应犹在,只是规模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杯杯苦酒肚中流。” 古人有云:“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情往来本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促进交流、加深社会凝聚力的手段。然而,这初衷本善的礼尚往来却日益畸化为庞大的“人情债”,奢华铺张的红白喜事加上日益疯涨的物价渐渐的推高了百姓的人情消费水平,礼尚往来的风俗渐渐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成了礼上往来或利上往来。如今的“人情消费”不仅体现在随礼份额的迅速增长,而且人情支出名目可谓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以各种名义大摆筵席,结婚、生小孩、周岁、考大学、修房、乔迁、开业、参军、生日、生病、亲人去世、升职等等都可以成为收礼钱的理由,名目之多让人应接不暇。长此以往,“人情”味道越来越淡,交易味道越来越浓,陷入人情消费名目越来越多的恶性循环之中。 人情消费不断攀高,让农村家庭苦不堪言。农民现金收入渠道少,水平低,人情消费的支出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生活消费,而且减少了必要的生产投入,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生活本就捉襟见肘,人情消费更是难以承受之重,大多数人成为名副其实的“负翁”!而且礼钱不但没有成为拉近彼此关系的纽带,反而扭曲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人们背负人情消费沉重的壳,为人情债所累,人情债成为永远也还不清的债! 对于高收入家庭,人情消费尚可接受,对穷困家庭而言,人情消费可以说是“血泪债”,“过节”也变成“过劫”。春节期间因不能承受人情债之重,外地务工人员中产生了大量的“恐归族”,过重的人情消费是“穷人怕,富人愁,干部群众都挠头。”传统的“人情往来”,已渐渐变成了被强制消费的“奢侈品”。已渐渐地成为了除住房、医疗、教育之外中国人身上的第四座大山,成为了人民生活中不可忽视且难以摆脱的重大负担,更严重的是,过度的人情消费危害还不单单瘪了钱包、费了心思,人情消费过重会无意中助长灰色收入、败坏政风,现实中人情消费更成为某些贪腐分子趁机敛财、滋生腐败的温床。自然也成为了官场职场掩饰贪污受贿大肆敛财的一种惯用手段。 如此变味的礼尚往来严重败坏了社会的风气,成为了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一道巨大的障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物价水平的攀升,送礼的档次自然也就水涨船高,相互之间盲目的攀比,带来的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不合理使用,这部分本可以用于改善家庭生活或创业投资的有限资金,却被用于了扭曲的炫耀性人情消费上了,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极大损失。这种早已变质变味的礼尚往来渐渐成为了一种让国人难以摆脱的恶习,更可以说是为低收入家庭本来就已雪上加霜的生活再度蒙上了一层绝望的阴影, 然而可悲的是这种早已畸形的礼尚往来却越演越烈,丝毫没有改善的迹象!随着送礼金额、档次的不断攀升,会将原本就已经冷漠的人际关系不断的推向毁灭的边缘,为了躲避不断攀升的礼金,反而疏远了人与人之间最可贵最纯洁的那份情谊,当下很多人早已经是重礼轻情,你送得越多,他就认为你和他的友情或亲情越深,朋友的礼钱似乎已经成为检验友谊的“试金石”,在这种恶性的礼尚往来的轮回中,钱自然也就渐渐成为了衡量友情和亲情的通用砝码,人类最原始最真诚的情感就这样在这种礼尚往来的金钱游戏中逐渐淡化。这是百姓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虽然大部分人对人情消费一路攀升充满抱怨,但人们改变落后习俗和世俗观念的积极性并不高,一是碍于面子,勒紧裤腰带,甚至举债,强装欢颜为赴宴,吃高价饭,在客观上不同程度地助长了人情消费之风蔓延;二是攀比、盲从心理盛行。不少农民认为,“家里有事,来的人越多说明人缘越好,场面办得越大说明势力越大”,把相互往来的频繁程度以及礼金赠送的多少,当作是衡量人情厚薄的重要尺度。这种心理,像催化剂一样加速了人情支出的增长;三是把人情礼当成生财之道,陷入恶性循环的僵局。许多人存在这样的思想:去别人家赶礼的时候,看到别人收了不少钱,现在轮到自己有事,也必须借机捞上一笔。这样的想法促使他们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找理由请客,连孩子过生日都成为请客的理由。结果人情交往变成了金钱交易,人人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鉴于这种风气在许多地方愈演愈烈,我想这种现象足以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而全面开展推行社会风气的改革!为社会注入一股清风,吹散人情消费的乌烟瘴气。当然这种恶性的习俗早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要想改革一定会是非常的漫长和艰巨的,但是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解开“礼尚往来”的锈锁,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不管效果如何,不管有多少阻碍,我认为也应当循序渐进的、坚决不移的推行下去!建议各级政府和社会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大力倡导新风尚,打破目前已经存在的变味人情链。倡导红白喜事一切从简,避免铺张浪费,礼金上不盲目攀比,成立地方的红白理事部门对红白喜事的规模进行审批。或许我们应该考虑寻求一种全新的交往模式,注重感情的培养,而不是依靠这种扭曲的消费行为苦苦支撑着所谓的亲情友情。 传统习俗如果已病入膏肓成为一种恶习或许就到了应该被摒弃的终点。 ——尾 声 作者:黄刚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