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回眸间·你已醉卧心底 |
正文 | 回眸间·你已醉卧心底 文/肖晓 开花发芽的日子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了,些许藏在心底的念想就这样被远去了。当城市进入夏季的时候,我那四处漂泊的灵魂开始漫游,希望有个宁静的湖泊,让我暂时歇歇脚…… 或许我还算是个幸运的孩子,公司项目部准备组织一次旅游,我被列入其中。在得知所去景点时,我是激动的,有许多记忆让我想去水乡看看,哪怕就是站在远远的地方张望一眼,也好。曾经幻想着如果是自己水乡的女子,该多好,然这终究是一个遥远的梦。 我们的行程为一个礼拜,从西安出发到苏杭一带为四天然后是上海世博。这样的安排不知是大家和我一样有着同样迫切希望看到水乡的愿望还是一个偶然,只是无论怎样,这都是一次愉快的旅程。 五月不是太热,我把它定义为一个寻梦的月,当梦与现实碰撞的那一刻,火花四射,我看见了躺在季节里的笑容,明媚嫣然。其实我是害怕远行的,这么大了,没有出过省城,这次穿越几千里的路程把所有的兴奋带动,时间就像插上了翅膀,那般轻快,不觉中我们已经抵达苏州。对于城市我没有概念,只因我的灵魂始终没有得到安放,这个充满浓浓文化的城市,在看到她第一眼的时候,就明白,我需要用一个很长的时间去解读它,领略它沉默却肆意放纵的灵魂。 流动中的热情,沉默里的奢华,在五月惊动了上空飞翔的鸟雀。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有些忧伤的女子,没有原因,所有的文字串联起来总能找到那一抹淡淡的感伤。此刻外面的阳光如宁静的珍珠,璀璨了我敲打键盘的手指,我决定为某些潜藏的意识放纵一次,写一片温暖的文字。 忆千年前的那声长叹——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在中学就熟背的诗一直萦绕在心头,此刻我就如此近距离的望着诗中描述的景物,一种久违的激动束缚了单薄的躯体,我陶醉了。那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境,只觉得这是诗人张继落地时写得,后来慢慢的有了更深入的阐释。短短的四句语言描写了多种景物;月、乌鸦、秋霜、枫叶、渔火、客船、还有船山的人;尤其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当时的景物中,给人无限的联想和深深的回味。 请借我一个轮回的思想,让我回到那个晚上,借一江运河水,望着桥下的客船,想象那个时光张继夜泊的情景,希望把自己融进这传唱千年的古韵中,化作诗中的人儿。一轮明月,几声鸦啼、满目枫叶、一层薄薄的霜、燃烧的渔火在这样的夜里构成一副深远的画面……站在船头,凝视着滔滔江水的诗人,那满腔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是否也凝重了那摇摆的浆。是诗人的叹息声惊了江边的乌鸦还是渔火寒了夜的孤寂,啼声从枫林里传出!深深的夜,滔滔的水,江边的渔火在水里泛起星星点点的波光,是夜,唯有这些无声的景物伴着一个不眠的人! 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今夜注定诗人是孤独的,榜上无名,心中所有的愁苦只有对着江水诉说,这是一种壮美的忧伤。闭着眼睛我看到了一片无边无际的荒凉,一个单薄的身影,一条通往家乡的路,那样近也那般远。夜更深了,远远古寺里传来的钟声飘到客船里,加重了诗人更加沉重的心。忽然间一阵微风,摇醒了远去的思维,模糊间我仿佛听到了那一声长长的叹息,重重的,穿越了江水,漂到很遥远的地方…… 同行的导游是位女孩子,她说寒山寺很有名每年来的客人很多,主要是日本人,因为这首诗在很早就被编入到日本小学的课本里。听见这样的解说我不知道该欢喜还是悲伤?在这里我没有拍照,不是不想记下寒山寺,而是想记得太多了,照片是留不住的,唯有记在心底最为贴切……短短的停留,我们就走了,不知那一声叹息、一声钟响、一阵鸦啼、一个身影是否依旧感动着江水…… 梦里水乡——周庄 出来的日子我忘记了脚步的沉重,一不留神就来到周庄,这个被称为水乡的小镇。走进她,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铺满青砖的小路和两排木制的房子,中间静静地熟睡着一条河流。漫步在水泥沥青铺成的古巷里,谁的思绪在绵长,这悠长的街,黛瓦粉墙,每走过一户人家总想把眼睛放大,看看这里的装饰,每每于此都是古色古香的桌椅板凳,就连摆在桥两边的茶楼,饭店都是木制的桌椅板凳。走在这里,导游带我们观看了几个大户人家保留完好的院子,深深的院子,布局分明,前厅、后堂、花园、阁楼无不体现出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阔气。印象很深的就是沈万山故居了,那个富可敌国的沈万山终究没有很好的结局,但是千百年以后,这里有很多东西都是以他命名的,如万山蹄、万山糕等美味。 走在这里我不敢迈开重重的脚步,生怕一不小心惊扰了这份宁静,深长的街巷,门口坐着的老人,偶尔间窜出来的一只黄猫或者花狗,给这古老的镇子增加了活力。循着水巷去寻找,一只只精巧的木船在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总有几个人悠然的坐在上面,拿着相机看似认真的拍照,有时会有一段悠扬却听不懂的歌声从某个船只里传出来,惹得众人驻足观望。两边的石桥、房屋、大树、云彩、栏杆倒映在略带绿色河水中的,都被不紧不慢的木橹搅碎,散成斑斓的光点,闪烁在水里,乱了游人的眼眸…… 有道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来到周庄,这里的景醉了游人的眼睛。从小就喜欢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此刻我就容身在这样的画面里,怎能不感动?周庄的桥弯曲如弓,却精致玲珑,就如这里的女子一样温柔。周庄的水,不清澈,呈深深的绿色,却别有一番风味儿,她从小船的脚下穿过,在拱桥的身下歌唱,滑过家家户户堂前廊下,然后静静地的远去。 我本是个有些倔强的女子,看不惯一些世俗的人或者物,可是此刻那些残留在心中的不快都散去了。宁静贴的那样紧密,我如同一个新生的婴儿,正用惊奇的眼光审视眼前的和谐。桥的两端一头连着周庄,一头牵着繁华。当城市里的霓虹灯,高楼大厦升腾的时候,人们的呼吸被窒息了。这时周庄一弯悄然流过的河,一碗可口的外婆茶、一曲婉转的歌谣就会释放出一场花开时分的梦…… 尘世间的天堂——西湖 我们的船荡漾在西湖上,轻柔的风吹起了点点滴滴的湖水,湿润了站在船尾的我,这一刻我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谁用如此贴切的语言道出了西湖的美丽? 不忍心漏看西湖一处风情,我靠在船尾的栏杆上,盈盈湖水,碧波万顷,两旁倒映的杨柳相映成辉,远处的新雷峰塔在朦胧中让人浮想联翩,清风拂过,一层淡淡的水雾,让整个西湖沉浸在一种仙境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美妙的句子也只有西湖可以承受,西湖的美,美了一季春天,一个夏天,一段秋天,整个冬天。西湖上轻抚一下手中的琴弦,定能佛起一个故事。船只行走到断桥跟前,那场流传千古的爱情传说再度划过心间,许仙与白娘子就是在这里相遇,相爱的,一场人与妖的凄美佳话从此展开并被世人传颂。那场穿越时空的爱情使得断桥超脱了平凡的美,多了许多仙气。往来的船只每每游到断桥前,游人的表情;有的凝重,有的微笑,有的沉默,莫不是人们早已将此地看做是对爱情忠贞与永恒的标记了? 西湖盛满了太多的故事,我贫乏的语言无法描绘出她的神韵。只觉得此刻,时间是凝固的,眼前的一水一树,一座堤,一座桥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传说。导游介绍说西湖有“三怪”即孤山不孤寡人孤,长桥不长情谊长,断桥不断心肠断。断桥不断心肠断是西湖风景中的一怪,冬季下雪时,白雪压在亭上,而桥头没有雪,远望去,桥像断了似的。《白蛇传》中白娘子那一曲深情的: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唱碎了许仙的心也乱了世人的心。孤山不孤寡人孤原指一个孤岛,但后来建造白堤时,与白堤相连,故有了孤山不孤之说。还有一种说法是因此山风景优美,一直被称为孤家寡人的皇帝所占有,所以被称为孤山不孤寡人孤。所谓的长桥不长情谊长说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此送别,那种情深似海,上演十八相送的地方。他俩的故事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传说,千百年过去了,悠悠西湖水依然风轻云淡,不知他们的情是否还在这长桥头上,守望着西湖水…… 在西湖上游了一个多小时,就这么一点儿感受,很是惭愧。如果允许,我愿将许多回忆如落英般撒向西湖,流转一世的眼眸,定格那份无限的不舍,把她放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追忆那场似水年华——乌镇 看过周庄再到乌镇,同样是古香古色的小镇,却又两种不同的感觉。那一部《似水年华》让乌镇声名大噪。年轮和岁月在这里没有被忘记,一条小巷,一所故居都是她留给后人的印记,抚一方古墙叩问岁月,是谁圆了一个似水流年的梦境。 2000多年的沧桑,历经千年风雨,她依然完好质朴。河水连接着小镇,小桥通着邻居,依河而筑的木屋,一扇扇木门,一间古老的手工作坊、木窗展示着古朴的模样。两岸还有当年的当铺,酒楼,戏台等。雕窗水阁、青苔石板,小桥如画、乌篷船只都倾情演绎着一部永不谢幕的故事。这里房屋都是沿河而建,统一的白色墙,过道门,门的两侧均用青砖砌成扇形的小窗。邻与邻之间就是一步之遥,我跟同伴说,住在这里邻居之间就是一个转身的距离,同伴说这样多好,大家都是自己家人。每家的门口都有一条青石板砌成的台阶一步步伸向水中,听说住在这里的人们就是在河边洗衣,洗菜、乘船、唱歌、传一世情缘…… 流水潺潺,靠在桥的栏杆上,感受岁月的沧桑和变迁。置身于乌镇,容不得你有杂乱的思绪,一切都是静的,包括心和灵魂。多年前在看到《似水年华》的电视时就被她的韵味感动。还记得主题曲里面那几句歌词;午后的天空有点孤独,行道树微微在雨中瑟缩,视线又模糊我看不清楚,眼前曾有谁陪我走过的路,曾经有太多机会弥补,却还是看着幸福成错误……电视剧我没有看完,也不知道结局如何,只是从此乌镇这个名字被我铭记。 品味乌镇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就像一个净身祈祷的圣僧。陈旧的木屋,有些脱落的墙胚、深褐色的楼梯以及那被风雨吹过,缝隙间积压了一层灰土并长满野草的瓦都足以说明乌镇是古老的。这里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身在乌镇宛若置身于世外桃源,没有高大的建筑,喧闹的街市、闪烁的华灯;有的只是小巧、淳朴和典雅。 这天人很多,走在窄窄的巷子里,有些拥挤,想找个清净的地方拍张照片都很难,到处都是人头。看了矛盾故居和林家铺子之后,我独自一人在河边的桥上坐了一会儿,等待其他伙伴。坐在桥上,突然有种繁华过后尽苍凉的感觉。一块石板、几张陈旧的家居、一幢老屋、一道流水、一副年老的字画就就这样被游人打破她原有的宁静。 多想回到从前,感受那个时代的乌镇风情,怎奈时光不允许。突然想起张爱玲,想起她的部分文字和对生活的阐释。看过她一点简短的文字,大上海和香港的繁华与奢靡都被融在文字中或者刻在心里。时光可以抹去太多的繁华与沧桑,但是抹不掉一种信念,她的文字总是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去解读生活和世事,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原来,任何事物在任何时间都会生长成一种别样的风韵来,我又何苦抚摸她今朝的身体去追问当年的风姿卓韵呢? 寻梦的路途中,乌镇是一个缩影,一个集灵感、柔情、沧桑、深远、水墨、坦荡和残缺的缩影。 夜的魅惑——上海外滩 对上海最初的印象源于那部叫《上海滩》的电视剧,就是在这部电视里我看到了上海的建筑以及当时的生活方式。旧上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到处上演一幕幕风花雪月,一代才女张爱玲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情丝,大上海在她的笔下充满魅惑与奢侈。我们行程安排的最后一站是上海,站在外滩的桥边近距注视着滔滔流淌的黄浦江,想象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有太多的感触。黄浦江是上海的象征和缩影。江两岸,荟萃了上海城市景观的精华,从这里可以想象出上海的过去,看到今天的朝气和未来的灿烂。倚在黄浦江大桥边,两岸的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和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尽在眼底。 人有时真的很奇怪,身在某处,心就会跟着在某处,站在外滩边,斑驳的思绪被打开,蔓延在无边的天际边。眼前的外滩一边矗立着高大宏伟的建筑群,这里的建筑基本都是上世纪留下的,拥有清一色欧式风格。酒店、银行、商会、商贸大厦每一栋楼都有巨型条石墙体,写实浮雕,仰望着这些建筑,抚摸任意的一方墙体,都能感受到当年风华。不同风格的宏伟建筑,使外滩有“外国建筑博览”之称。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墙壁上还可以看到许多小小的孔洞,同伴们打趣的说这是当年帮派之间争夺时留下的子弹孔,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想去考证它的真实性,反而觉得很合适,让人拥有很多想象的空间和回忆的印迹…… 上海是夜的海洋,夜是上海的灵魂。暮色降临时,黄浦江两岸,灯火辉煌,东方之珠散发出的璀璨、金茂大厦的富丽堂皇、每栋大厦闪烁的斑斓星点、黄浦江波光粼粼,金焰四射。这是一座流动的城市,抑是一座盛满故事、承载文化、展翅腾飞的城市。走在上海的夜里,整个人像是浮在上空的天使,在追寻世间的神奇。 遥伸双手,夜的湿润凝结着露珠落到掌心,泛起微微的凉,不远处有音乐伴随着歌声响起,夜在继续她的妩媚…… 那一场凝聚的璀璨——上海世博 如果可以我愿化作一缕清风或者一尾游动的鱼那样朝思暮想的亲近你。黄浦江的灵气让上海在风姿绰韵中登场,世博就这样开启一场传世的盛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用目光、笑容向全世界招手,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见证上海的奇迹。这是一次举世睹目集科学、文化、科技、环保多元化融合的盛会。 尽管那天下着大雨,一大早我们就在外面排队,等着近距离一睹她的风采,展馆整体设计气势辉宏,大气磅礴,中国馆采用了传统的中国红,那一团耀眼的红站在整个展馆中央,饱含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由于没有提前预约当天进不了中国馆,我们一行人一起去了主题馆,然后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分散游览。每个馆排队的人都很多,到了大家集合的时间我一共去了印度、香港、蒙古、韩国这几个馆。说实在的,每个馆排队的时间是参观时间的几倍,尽管这样,我依然很激动。一百多座展馆,上千种风格,不种族和国籍的人在这里相会,世界齐放光彩,这座饱经了沧桑和释放过辉煌的城市再次用魅力和实力征服世人。 回来的途中大家都在谈论自己所参观的国家和所看到的惊奇,我有太多的语言想说,却无从表达,心透明的像云彩一样,有些许的飘忽。不知是因为自己没有认真观看里面的文化精髓还是笨拙的嘴组织不出几句连贯的话语。然而我的心的确是不平静的,此刻世博连着整个宇宙,上海容纳着世界,我被这一切包围,是该高歌还是低吟,或许都不及轻轻地把那份情感保留在心底最潮湿的角落…… 写完了,也释然了,这是我记忆里写的最多的一篇文字;到这里,我的出游行程也告一段落,六天的时间,不多不短,那些铭记的、不经意的都在心底汇聚,翻江倒海,却也无声无息。或许某一天我的记忆忽然变得潮湿,不知还能否想起某个时光有过一段美好的心事……(后记)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