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感悟"馀芳堂"的馒头
正文

馒头是建德兰溪一带过年必备的祭祀用品也是上好的食品,它松软蓬松、弹性十足,蒸热后用手捏之,缩于掌心,放手恢复原状,吃起来入口即化,馒头夹土猪肉,那滋味比“洋食品”汉堡什么的不知要强过多少倍 。

建德严郡馀芳堂范氏后裔发迹于一岭(塔塔岭)之隔龙门上竺坞,宋熙宁十年(1077年)丁巳春, 范文公之孙、忠宣公之子范正路,游学浙东,寻芳于濲西纯孝乡,鲍大宣议知其不凡之器以女妻之。正路公遂为龙门始祖,后代繁衍生息凡三十六厅堂,馀芳堂为三十六厅堂之一。大明成化年间龙门范初一与西坞徐乙之女结为秦晋之好,初一公为照顾孤寡的老丈人毅然迁居西坞遂成西坞始迁祖。

解放前,馀芳堂有一雷打不动的规矩,凡馀芳堂后裔在农历十二月十六于范氏家庙分猪肉、发馒头,按丁分配,不好意思,女眷分一半,没办法,这是祖宗立下的规矩。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能分到这些食物是非常的不易。馒头分普通馒头与特制馒头。特制的馒头供给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一斤双(两只为一斤)二斤双、四斤双还有八斤双。如果你今年九十高龄就能分到两只共八斤重的大馒头,有幸活到一百岁则要麻烦一下制作馒头的师傅啦,馀芳堂要订两只共十六斤的特大馒头,制作当然困难,但这是制馒头师傅的事,他总会有办法解决的。范氏有多少老人,年龄大的有几位,不用掰着手指算,到大厅数一下大馒头就一目了然了。首事们如果年龄达不到分大馒头的资格,你放心,他们是绝不敢贪污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普通馒头当然是分给六十岁以下的人,另外还要留足一部分正月初二用,范家姑娘出嫁给外姓,初二外甥们到外公家拜年都必须先到范氏家庙祭祀范家的祖宗,馀芳堂会给外甥们发一对盖有馀芳堂红印的馒头,外甥们领了馀芳堂的馒头后都会引以为傲,我拜了范氏祖先啦。

你要问馀芳堂的钱从哪里来,我正想告诉你,钱来自山上的林木(松树、杉木、毛竹)与柴炭,而大山是历代各辈有德有贤的祖先省吃俭用买下山来无偿捐给馀芳堂作堂众的财产的。经几百年的积累,馀芳堂山林面积已达数百亩之多。西坞离严婺古道只有两里来路,与之交界的兰溪、甘溪、黄店、女埠一带人造房子所需的木料都来四散里采购,热闹时,每天都有二三十人,因此馀芳堂的收入相当的可观,这些钱除了用来祭祀、分发食物,还用于修桥补路、修缮祠堂庙宇及其他开支,直至解放后土改,馀芳堂的财产充公归了集体所有。

从馀芳堂的堂产可以看出祖先们的行为是那么的可贵与可敬,要知道生活在大山里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四散里赚点钱更是难上加难。兰溪客买好木头要雇山里人肩挑背扛到坞口或朱家 赚点”饭脚钱“,一走就是十多里崎岖坎坷的山路。如果要卖柴卖炭则更辛苦了,有挑着柴走二十五里路到大洋的;有挑着炭走五六十里山路到女埠镇上的,即使这样有时行情也不好,只能贱卖了事。一分一厘的辛苦钱累积到大钱,买下山林又无偿奉献给馀芳堂集体,那是一种怎么样的胸襟啊。由于种种原因在家谱上甚至找不到山林是哪些太公捐赠的。也许他们不需要留名,也不想留名,也许他们想得最多的是“我只做了这些比起先祖范文正公为天下百姓所做的好事九牛尚不足一毛也”,只要自己的奉献能给整个家族带来快乐幸福,这就已经够了 。我常常掩卷长思:馀芳堂的先辈们已经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善举,我们这一代人又能为后代做些什么呢?

分发馒头看似平常之举,但蕴含着家族的浓情厚意,猪肉在以前是难得吃到的,我小时候就如此。猪肉也是祭祀祖先不可或缺的,要不是馀芳堂分发,有的人家恐怕连祭祀之肉也买不起,自己没肉吃可能倒没什么,祭祀没肉可是对祖先大不敬的,馀芳堂至少解决了燃眉之急。别看馒头不起眼,但特制的馒头加上盖有馀芳堂红印本事就是对老人的一种无尚的尊重,老人受之也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幸福。最大的馒头今年入主谁家,往往是人们每年关注的焦点,老人有了一份知足与得意,“家有一老是个宝“ ,儿辈们也喜气洋洋分享着这一美好时刻。范姓的外孙们来范氏家庙祭祀既是出于一种对范氏祖宗的敬重,也是一种接受范氏文化的教育与熏陶 ,一对小小的馒头,更是馀芳堂对范氏外甥晚辈们的一种关怀与厚爱。

尊老与爱幼历来是范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馀芳堂后裔现正在积极努力恢复这一优良的传统文化,相信在范文正公家训、族规熏陶下的范氏后裔一定能把范氏文化事业发扬光大!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3: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