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情为何物》 |
正文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我常常苦思冥想自古以来都未曾有过真正答案的这句话。当然我虽然有如明代著名心学大师王守仁格竹一样的精神,但结果和他也是大致相同,没能格出什么结论来。 关于这个问题,我问过两个人,一个是理科生,一个则是文科生。理科生的回答是,情就像个屁,蹦的一下就完事儿了,憋着多难受啊。这是A的回答,简单,直接,粗暴。 文科生则跟我分解起了“情”字的组成,首先情字的偏旁是竖心:竖,站立的意思,而不是趴着躺着的,这个竖心就是心竖立着,永远不会倒的意思,永恒的心。而青就是青春,干净、纯洁、善良的意思。而两者相加就是所谓的情,二者缺一不可。人老心不老,世变心不变,都说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研究起来,比起理科的什么物质基本结构可一样的深不可测啊。 这是文科生的回答,看起来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可答案在哪里呢?答案是没有。 好了,两个不一样的理论,也只能算得上是理论了吧,叫两个专攻专业学术的书生来解答这样世俗的问题,这也就差不多得了。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批评一下此诗的发问者“元好问”了,你说你一心的当你的官,好好搞你的政治就得了,写啥书啊,你写也就罢了,还问出这样不着边际的问题来,什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你说你,自己问也就罢了,自己又不给出一张参考答案来。搞得现在什么博士、硕士、大学士、还有我们这些江湖术士都跑进来找答案,搞得个个灰头土脸的,然后弄个看似答案非答案的答案来充当自己的研究成果,搞的都成了鲁迅先生口中的阿Q精神主义者了。 骂也骂了,可问题还得解决,答案还得从“情”字着手。首先,情为什么必须要竖心和青组成呢,为什么用别的字不可代替或者单独出来也不可以呢?这里就得说说他们之间的意思了。首先,竖心旁的大体意思是永恒不倒的一颗心,而青字则可以解释为青春的少男少女,而青春的少男少女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在这个滑稽的世界上需不需要一个真诚的人守护呢,在生理上又渴不渴望呢?答案当然是需要的。 而如果那个真诚的人真诚的心不够坚定,中途发生变质,那他还能得到真正的情吗?自然是得不到的。所以,光有心还不行,得有"恒"才行,正所谓的恒心,恒就是竖心旁,恒就是永不倒下的心。 试想一个在情感和精神上需要另一半来保护,来呵护,来守护的青年遇上一个拥有恒心的人,难道还不能组成一个情字吗?答案当然是可行的。这里触及到了人性,心理学等等。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择偶标准,这是两条平衡线,只有这两条平衡线能够完美叠加才能真正形成情。 有过相亲经历的朋友可能更容易理解这样的解释,在相亲的过程中,首先是当事人双方能不能看对眼,然后就是父母长辈能不能看对眼,然后则是物质工作与前途的比较等等,这就是自古以来的门当户对,正如郭敬明散文中说的一样,现在虽然不是阶级社会,但阶级现象还是存在的,我也相信这样的现象不会消散,可能会愈发的严重。这就像是一座天秤,只有在两边相等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情,所谓世俗中的爱情。 这里就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近年来青年人为何会愈发的努力,这样对国家,对人民看似有利,毕竟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跟着经济加快,但能不能赶上房价的疯长就不得而知了。就调查发现,在工作岗位上,或者因工作猝死的人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到底是不是好的现象,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是恶性循环,是连锁效应,如果一步步追究起来,恐怕要殃及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了,这些问题还是交给那些经济学家和那些父辈物质研究者去调查究竟吧。 如果元好问是在今天的周刊或杂志上发表这样的诗句,要么会被吐的狗血淋头,要么就会引起各界的强烈争相辩论。 那么,情为何物?情真是物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是的原因又怎么解释呢?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为什么可以说是。在我们今天看来,情就是物,什么物呢,就是所谓的物质,什么金钱地位,等等都是物,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必须要有这些才能获得情。 因为情是建立在物质上面的,如果没有所谓的物质,那么,情就不是情了。物质在情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这里可以做个简单的比较,物质就像是地基,而情就是楼房。有人可能会说,没有地基一样能建造房屋,好多房屋都没有地基,如古代的木质房屋等。 那么试问一下,那样的房屋是不是经不起风吹雨打,是不是经不起很多细微的自然灾害呢?所以,没有地基的房屋迟早会倒塌,而没有物质的爱情迟早会结束,即使不会倒塌,那也是座危房,只要稍有风吹雨打,那一定就会倒塌了,所以情可以说是物,是什么物呢,如果一定要在这里贴上一个标签,那么就是物质了,包括所有所看重的物质,这就是所谓的“物质爱情”。 上文我们讲了情是物,那下文我们就来讲一下,为什么情又可以说不是物呢?这个就不单是社会学的问题了,还涉及心理学和儒学等问题了。首先我们先来说说社会学的这个概念吧,上文我们为什么说情是物,那么如果没有物,会不会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呢。 试问一下,一男一女在荒无人烟的沙漠或是草原,两个人眼前没有物质,那他们还剩下什么呢?剩下的这个就是所谓的情了,因为他们没有别的追求啊,只能两人厮守相爱了,那么没有物的世界,情还算是物吗?自然是不算的,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爱情总出现在童话里的原因,这个是关于社会学的决定因素。 那么除了社会学的这个决定因素,还有没有别的可以解释情不是物的东西呢?答案当然是有的,这个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心理学了。 元好问的原文诗句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么我们所谓的情不是物的答案就得从他这两句诗中找答案了。第一句是问,“情”是何物,是什么物,是不是物?其实他也不知道,那接下来的下一句就是答案了。 直教人生死相许,为什么要生死相许?这就值得研究了。首先每个人的爱情观不同,价值观,追求等都不相同。有的人把工作看作是爱情,结果好多人都以身殉职了,作家死在写字台上,水手死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警察殉职在社会的治安上,军人死于维护和平等等等等...,这就是真正的情,没有物质的情,情不光包括爱情,也包括亲情,友情等等,凡是有奉献精神的皆是情。那么这就可以得出情不是物的结论了,为情相许的那是种奉献精神,那么情在这里是物吗?答案当然不是,奉献就是情,而奉献是一种精神,那么精神是物吗?答案当然也不是,精神是什么呢?精神就是青字旁边永不倒下的,懂得奉献的竖心旁,有了这样的奉献精神且永不倒下的竖心旁守护在青字旁边,难道这还不能组成真正的情字吗,这就是前文为什么说两者不能代替,不能单一的真正原因。 奉献精神并非每个人都有,奉献精神源于善,儒家曾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善的人就懂得奉献吗?也许是,但敢不敢于奉献那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有些奉献是需要付出生命危险的,这里并不是说,贪生怕死就并非善者,这最多只能说这样的人不敢奉献,属于善者中的同情者,而非善者中的奉献者。所以,奉献并非善就能敢于奉献,而是要克服生死存亡等问题了。当活人(正常人)面对死亡时,首选表现的是恐惧,这种信息会通过神经传遍全身每一个细胞,继而造成极度的恐惧,主要是因为死亡的到来将会使他丧失生命和肉体两个要素中的至少一个,所以在那一瞬间,他会想到太多太多让他退缩的理由,这种理由不是罪恶,而是与生俱来不可抗拒的自然反应。 这就是为什么上文我会说情会涉及到心理学和儒学的原因了,这只是小的举例单论,如果往大的方向去推理,恐怕估计会涉及到整个人类文明。 这样懂得奉献且敢于付出的人就不是简单的人了,他们是人类的极致,就是我们平常人口中常说的,所熟知的“超人”。 所以最后得出结论“情”是“奉献心”。 那么情到底是不是物呢?这个就得看我们每个人的理解了,因为这个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阶级下,在每个人心中,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只有你自己才能知道,才能取得。 最后我把这篇论文的结晶致给天下真正的友情人; "把情看作是物者危矣,为情敢于奉献者安矣"。 —我在天涯处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