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端午祭 |
正文 | 端午祭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又是一年端午。在这个属于屈原的日子里,各地人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2300年前的爱国诗人。而我最早知道屈原以及“端午”,都来自我那已离世五年了的太奶奶。 我是听着太奶奶的故事长大的。我的太奶奶没上过学,但她有一肚子的故事。她讲的故事中,已民间传说居多,屈原与“端午’’就是其中之一。那时,我对屈原如何爱国是不感兴趣的,我感兴趣的是他自沉汨罗江后,水中鱼虾蟹鳖为什么不吃他。禁不住我反复地追问与纠缠,太奶奶只好牵强附会出许多故事,譬如:“哪吒护灵”,“八戒驮尸”,甚至还有汨罗江的百姓找龙王谈判。于是乎,我晓得了端午的来历,也晓得了裹粽子,赛龙舟的起源。 太奶奶在世时,“端午’’过得很传统,也很有意思,还记得有四件东西是必定有的:香袋,粽子,艾叶和雄黄酒。 端午还远,太奶奶就开始做香袋了。做香袋用的是红绿两种纱绸。太奶奶先用小竹绷把纱绸绷上,然后带上老花镜,用彩线在上面绣呀绣呀……此时,我总是围绕在她身边,边为她穿针线,边听她讲故事,记忆中,太奶奶绣一会儿就会停下来,神情痛苦地叹气说:“老哉,没用场哉!”毕竟人以耄年。这时,我就会跑到她背后,用一双小拳头为她捶捶腰,敲敲背。“喔唷!惬意啊!宝宝一敲,太太惬意煞哉!”太奶奶笑出一脸菊花。于是,我更来劲了,直到他怜惜的将我揽进怀里。 太奶奶很会绣花,花草动物绣得栩栩如生。而属于我的那个红香袋总是绣的最精致,最漂亮。为止,堂姐妹们老说她偏心,可太奶奶却很理直气壮:“啥人叫乃裤裆里弗生只小麻雕啊!” 缝好的香袋里放有不少的香料,其中最多的是艾绒。“小满”过后,选晴好的日子,太奶奶带我去河边采艾叶。这时的艾叶厚大,苍翠,香气最为浓郁。采来的艾叶稍经晾晒,就可用小石臼捣出艾绒。塞了艾绒的香袋非常好闻,即使“端午”过了,我依旧会戴它好久好久。 裹粽子通常在“端午”前一天。这天,太奶奶会裹很多粽子,除了自家吃,还送人。太奶奶裹起粽子来又快又好,一卷一灌一包,麻片一系,棕就好了。而且式样还多:翠菱般的尖角粽,胖猪般的横包粽,连体婴样的双子棕……味道更是棒极了!蒸笼掀开,棕香十里。粽叶一剥,垂涎三尺。遗憾的是,这般美味只能在梦中回味了。端午日上午,人都忙开了。大人得要准备一桌带“五黄”的丰盛饭菜。我们小孩也不闲着,一起床,我们就跑到太奶奶房里,她挨个为我们挂上新香袋,边挂边说些“香袋一挂,百病祛”的吉祥话。此外,女孩们还能系上五彩丝线,而我是不能的。系了彩线的女孩们笑靥如花,骄傲地对我扬扬手:羡慕吧。 吃完粽子,我俨然成了小忙人。先是捧些爷爷清早个来的新鲜艾条,跟着太奶奶把艾条插到她膝下所有儿孙家的门窗上,接着,就用剩下的艾条在一个铁桶里做艾烟堆。玩火的事,我最乐意干了。在太奶奶的指挥下,我蹬蹬蹬跑进,蹬蹬蹬跑出,不一会儿,铁桶就浓烟滚滚,艾香四溢。各家的大人都会把铁桶拎去屋里熏一熏。这既应了端午的传统风格,又顺了太奶奶祈福儿孙安康的心意。 午饭前,作为族中辈分最尊的太奶奶还有一件要事——写雄黄字。两个碗里,先到一点点黄酒。然后太奶奶拿出她珍藏的一块雄黄,像磨墨似得在碗里磨,磨好后,她就用食指往一个碗里蘸一蘸,郑重的在每个小孩额头划一个“王”字。划了“王”字的我到处找小朋友炫耀,仿佛那一刻起,自己成了“奥特曼”,从此宇宙无敌了。而另一个碗里的雄黄酒则由大人分食。 吃过“五黄”饭,端午似乎是过完了,照传统下午还该有压轴大戏——赛龙舟,可惜我们那儿没有。太奶奶说她年轻时年年都看赛龙舟,而我的太爷爷还曾是一名龙舟舵手呢。龙舟舵手的子孙居然没看过赛龙舟,这是太奶奶一直替我们惋惜的。 听说今年曹娥江上会赛龙舟,到时一定要亲身去感受一下“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的激烈气氛,也好告慰天上的太爷爷和太奶奶。 五年前的五月初五,白天还带着我们有板有眼,有滋有味过“端午”的太奶奶晚上居然平静而安详的走了,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于是,那一年的“端午”成了她留给我的最后记忆,而“端午”从此再也不是单纯的“端午”了,它成了我永远的端午祭。祭那忠贞高洁的爱国诗人,更祭我那万般慈爱的太奶奶。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