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找宿儿
正文

如果你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东北农村,对于“找宿儿”一词绝不会陌生。

小时候一到秋季农忙之前,家家户户就都张罗着开始扒炕了,因为炕洞里累积了一年的灰尘,只有把炕洞里厚重的灰尘掏干净了,才能使灶膛更好烧,因为那时熬过漫长的寒冬全靠火炕了。扒炕属力气活,即脏又累的,大都是父亲们的专属活计。当母亲把屋里简单的生活用品都拾掇起来,父亲找几个帮手抬箱倒柜后就开始扒炕了,孩子们早早的出去玩了,屋里开始灰土爆尘,到处都充斥着炕洞里焦油的味道。当父亲灰头土脸的从屋里挑出一担一担的灰尘,帮手们已和好了黄泥,准备抹炕面了。抹炕面是最后一道工序。当厚厚的黄泥平整的涂抹在炕面上。灶膛里就架起了熊熊燃烧的木火。不久后新抹的炕面就会蒸腾起带着泥土气息的热气。火炕完全干透得三五天,这三五天除了父母搭一简易的床铺看家外,其他人等就都得出去“找宿儿”了。记忆中我经常“找宿儿”的人家是冯大娘家。

喜欢去冯大娘家“找宿儿”,除了两家关系瓷实外,最重要的是冯大娘家干净整洁。屋里一尘不染的,箱盖上整齐的摆放着浆洗干净的被褥。她家的每一个人说话都是轻言细语和颜悦色的。冯大爷是有文化之人,常常在鼻梁上卡一副老花镜倚在藤椅上看繁体字的书。冯大娘家成分不好,是地主,文化大革命期间无人敢接近,当青黄不接面临揭不开锅,许多人都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我父亲在某一天的半夜偷偷给冯家送去一袋高粱。那一袋救命的高粱好多年后冯大娘讲起都热泪盈眶的。因此我们小孩子去冯大娘家也会被当成座上宾。冯大娘会专门为我们腾出一铺炕,烧的热乎乎的,拿出自己从不舍得盖的新被子。冯家三姐会为我们炒苞米豆或瓜子。陪我们玩cua噶啦哈,攒口袋等游戏。冯家三姐年龄跟二姐相仿,许是历史环境使然,冯家三姐特别的沉稳内敛,沉默寡言的,因有严重的蛇皮病,她也特别的自卑,似乎没什么朋友。每次我们去“找宿儿”她都特别的开心。也会把知心话道与二姐听。有时清早起床拗不过冯大娘的盛情挽留,我们就会在冯大娘家蹭一顿可口的早餐的,还记得冯大娘家的酱是那种“盘酱”,是用玉米面和黄豆面做成的,工序比母亲做的大酱复杂,味道也特别的香美。

之所以忆起那些年找宿儿的事,是觉得林立的高楼,富足的生活让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越来越淡了!那种亲切温暖的邻里之间的真情早就被某种东西阻隔在了我们的世界之外。戒备,猜忌,怀疑,冷漠……构成楼群邻里关系的新动态,人们见面能够打个招呼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姓甚名谁,在哪工作,家里几口人都跟人家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怀念冯大娘家那一尘不染的小院,更深深怀念“找宿儿”时代!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3: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