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少年壮志不言愁(散文)作者:李吉华 |
正文 | 少年壮志不言愁 张凯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在镇上读小学。父母亲对他的希望很大,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在农村,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只有依靠知识,才能走出贫困落后的乡村,到繁华的都市去工作,吃上城市里的商品粮,否则就得一辈子死守在农村,当一辈子的农民。当农民,一年四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春天时忙耕地插秧苗,夏天时忙浇水施肥,秋天时忙收割晾晒,就算到了冬天,还有积肥、施肥,为畜生防寒保暖等等事情要做。他们没有节假日,不管刮风下雨,总要肩挑背扛,有做不完的农活。这还不算,耕地种田,有了辛苦的劳作,还得看天吃饭。若是天不作美,来个雨涝或是大旱,往往会让他们颗粒无收,饱受饥寒交迫。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农村里有文化的人不多,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不管你有没有文化,一定要懂得一年四季什么时间该播种什么粮食、什么蔬菜,什么时候翻地、施肥……在那里,如果你不懂农时节,不会播种收割,不但会被人看不起、被人咕噜、笑话,还会饿肚子。而要学习这些,靠得都是长者们的口口相传。 张凯就是在那种环境中成长的。他家里祖祖辈辈、三亲六戚都是农村人,没有社会关系,没有背景资源。成长的艰辛,使他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也越发让他憧憬繁华喧嚣的都市生活。从小,他就有边劳动边读书的习惯。每当割猪草、牛草或是捡柴火,甚至是参加生产队里的劳作,他都不忘带本书学习。 当时的生产队劳动,是按劳动量来计算工分的,一工分值五分钱。张凯年纪小,没有成年人的力气,工分自然也比较低。别人劳动一天,能挣十工分,他就只有三工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长大了些,有了些力气,他一天也可以挣得五工分。工分多了,意味着家里的钱也多了,有了让他读书的学费。知识改变命运,张凯自打从到村附近的小镇读书开始,便立志要好好读书,走出贫瘠的穷山恶水,走向向往中的城市生活。 然而,造化弄人,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断了他的读书生涯。当时,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校长、老师、公社书记和地主富农一夜间都成了“造反派”,被绑上绳子、戴上写着自己的名字和“成分”以及“牛鬼蛇神”字样的纸帽子游街示众,接受“红卫兵小将”们面对面的批判。这些“造反派”,每个人身上都被涂了浆糊,贴上大字报,脖颈前后还挂上两块牌子。如果这人是地主,就在前面的牌子写上“资产阶级——地主”,后面的牌子写上“吸血鬼”。曾经,有个“红卫兵”将一个破搪瓷盆和一根木棍塞在所谓的“地主”手中,逼他一边走一边敲。 没书可读,当时的小镇也没有图书馆、书店可供自学,张凯只能回家,再次加入到生产队的劳作大军之中,赚取微薄的工分。这样下去终归不是长远之计,于是,不甘寂寞的他选择去钓鱼贴补家用。 钓鱼是个技术活,既轻松又自由。当时,张凯每每顺着河边走,边走边钓。这种走动式的钓鱼方式别具一格。别人钓鱼,都是用蚯蚓或竹叶虫做饵,他用的却是农地里一种虫吐出来的像白丝一样的东西做饵。他把它缠在鱼钩上放到河里,水中白晃晃的,很诱鱼上钩。独特的钓鱼方式和鱼饵,总是能让他收获颇丰。每次钓鱼回来,他都将新鲜鱼晒成鱼干,再拿到镇上的街边去卖。效益很好,每次他都能挣上七八元钱。在当时那个年代里,能有这样的收入算是非常了不起了。他的父母很开心,从那以后,再也不让他去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只在农作物收割大忙时才叫他到自留地里帮忙。 到了冬天,鱼就不好钓了。因为鱼也怕冷,一到冬天就藏到河底去了。为了贴补家用,张凯就去山里捡柴火,有时捡得多了,就拿到镇上去卖了,也可以挣些零花钱。有一次,他看见有村民去山里挑煤,就也去山里小煤矿买煤,再倒卖出去赚差价。在当时,这叫投机倒把。所幸镇上管理不是很严格,都让他“蒙混过关”了。后来,他干脆也学着到山里挑煤,再到镇上卖。可一番辛苦后,却是一点煤都卖不出去,原因是顾客嫌他的煤里石头多煤少。他认真一看,果然如此。这差点让他涌出泪水。再后来,他找到二舅舅的大舅子。这人是个煤矿工人,经由他帮助挑选的煤质量就是好,挑到镇上去卖客户都争着买,价格也可以略高一点。这次的教训让他记忆深刻。从那以后,他深深体会到做啥子事都要懂行,否则很可能白忙活一场,到头来却是一无所获。钓鱼他行,做煤生意却是门外汉,正印证了古人的至理名言——“隔行如隔山”。 然而,卖煤这事也只能偶尔为之。因为到了冬季,农活比较少,闲着的人很多,再加上寒冬用煤量也大,自然就有好多人争着挑煤到镇上卖,结果就是卖的人多了,相互杀价,利润也就越来越少了。为此,他又改变思路,到镇上去兜兜转转了一番,一是好玩,二是对市场进行调查了解。最终,他发现毛竹市场不错。这是因为农村人到了冬季,地里的农活少了,都会闲在家里做点手工活,如利用毛竹编筛子、箩筐、簸箕、竹篓、扫把等。这么一来,毛竹的需求量就大了。于是,他心里有了主意,就把自家院子里的竹子砍来拿到镇上集市去卖。 农村的毛竹又粗又长,再加上清晨露水的影响,三根就有七八十斤重。张凯虽说身体长大了些,也有个把子力气,但想将这七八十斤重的毛竹扛到离家六公里远的镇上去卖,也并非易事。然而,为了赚钱补贴家用,他能吃苦。 天刚蒙蒙亮,张凯便扛着竹子小跑出发,为的只是想在镇上集市抢个好位置。竹子比较长,扛在肩上时,总会随着身体的前进而上下晃动,这无形中似乎也增加了些许的重量。走上一小段路后,他的脚步逐渐沉重,总感觉肩上的竹子变得越来重了。于是,他停下脚步,将竹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了。又一小段路过去,竹子再次从右肩挪到了左肩……如此循环往复,他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两个肩膀变得红肿,脚上更如灌了铅似的。好在路越来越近了,心里有了盼头,似乎辛苦也减了几分。 终于,目的地到了。张凯很快就在市集上选了个好位置,将那又粗又长的毛竹摆放在摊位上。这是他第一次卖毛竹,虽说没经验,心里有些忐忑,却也充满期待。然而,愿望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一早上,来看毛竹的人很多,讨价还价的也不少,就是没有能成功交易的。随着日近中天,他也渐渐心焦起来,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见不远处有“同行”,他眼珠子一转,就跑过去询问价格。这一问,才知道是自己开价高得有点离谱。找到了原因,他就决定将价格压一压,争取早早卖出去,也好赶紧回家。若是再卖不出去,岂不是又要扛回去?还好,没多久就又有顾客“上门”。这回,他开价一斤七分钱,一共85斤的毛竹成交价5.95元。顾客也算大方,给了个整数——6元。这一次卖毛竹,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好地锻炼,既让他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市场,也让他更深刻地感悟到了生活的艰辛与挣钱的不易。 “文化大革命”的高潮逐渐过去,小镇也慢慢恢复了平静。政府机关正常运转了起来,所谓的“地主”“富农”不再被绑着上街游行,学校也开始上课了。看到许多同学再次回到学校,张凯也开始心痒难耐起来。然而,他想读书的愿望却没得到父亲的支持。父亲对他说:“你弟弟妹妹多,这一大家子每天都要吃饭。你是家里的老大,已读了几年书,是该留在家里帮忙干农活了。读书的事,今后就交给你弟弟妹妹了。在农村,算工分记账我比较熟悉,以后弟弟妹妹们读完书照样可以写写算算,你不用担心没有文化。” 父亲的话,让张凯的心里非常难受。他有强烈的读书愿望,可生活的艰辛、父亲的不解却是要硬生生地断了他的念想。他想不通,于是整天与父母闹情绪。然而,胳膊扭不过大腿,再加上家里确实困难,弟弟妹妹又小,为了生活,他也只能任劳任怨,再次回到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 当时的张凯,已经是十五六岁的年纪,在农村算是一个男劳动力,挑粪、犁田、插秧、收割等重体力活样样能干,一天可挣十工分,完全和大人一样。有了他的帮衬,家里的日子过得宽松了些。可读书的事,他心里依然惦记着。虽然没办法上学,但他仍创造一切条件坚持自学。每次走在街上,发现旧报纸,他就捡回家慢慢看。从报纸上,他不仅了解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若是有机会到亲友家串门,看到破旧的书籍,他也总是会向主人求借。而在阅读旧报纸、破书籍的过程中,若是遇上不认识的字,他就画一个圈圈,然后到处找人请教。读书之余的他,就像绿洲之于沙漠中的行者,有着极强的吸引。他就像一块海绵,总是尽力地汲取身边一切能汲取到的知识。然而,自学总是盲目的,没有学校老师的教导,他并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碎片”有机地整合到一起。而这,也让他期望上学的欲望更为强烈。 有一天,张凯在生产队里干活时遇到了他父亲的老师。这位老人,解放前是个私塾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打成右派,归为“臭老九”之流,下放回老家务农。这在当时就称为“劳动改造”,接受大家监督。 老人书生意气很浓,讲话文质彬彬,有条有理,深受村民们的尊敬。但是,由于他是个老右派,是当时被批斗的对象,因此许多村民又都对他敬而远之,生怕受到“牵连”。 那时的张凯哪里懂得什么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只是单纯地觉得老人很好,容易亲近,也就没有村民们的顾忌,时常向他请教学习上的疑问。老人也很热心,不仅时常鼓励、表扬张凯,对于张凯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问题也总是尽心教导。此外,老人还给张凯讲他过去的人生,讲家乡的山山水水和人文历史。 为了能说动张凯的父亲让张凯再次上学,老人还编了个故事,说自己会看相,张凯命中带才星,是块学习的料,将来一定有出息。老人说:“在我们这个生产队里的小孩子之中,张凯最有前途,将来一定会走出这个穷山寨,到大都市去过上好日子。”听了老人的话,张凯的父亲低头沉默,一个劲地抽着闷烟。那场景,张凯如今想来,依然记忆犹新。 岁月总是如白驹过隙,悄然间飞逝。这一年,张凯十八岁。也就在这一年冬季,国家征兵。眼看读书无望,张凯就想去当兵。 在当时那个年代,想当兵也是要靠关系走后门的。首先,孩子想当兵必须征得生产队的同意。可是,张凯的父母历来就与生产队队长不和,平时就没少受刁难,现在要让他那有点文化、个性要强、拉不下脸面的父亲去低声下气求人,根本办不到。思前想后,他母亲最终决定去找大队干部、乡镇政府干部走走关系。对方很善意,虽然因事情“不好办”,没帮忙解决问题,却也给出了一个主意——去找公社的武装部部长,他在征兵的问题上有话语权。他母亲这时才恍然大悟,想起这个武装部部长本就是张凯的堂舅,还与张凯的父亲是抗美援朝时的战友。 于是,张凯的母亲很快就找到了那位武装部部长。对方二话没说,就答应“优先考虑”,理由是张凯属于军属子弟,有优先权,同时祖宗三代都是贫农,成分好,还符合年纪,单凭这些条件就没有问题。对方还允诺,大队领导、生产队队长的工作由他去做。 事情没有悬念,很快,张凯就报名参了军。这事在村里引起了一阵轰动,有眼红的就说张凯是走了他当武装部部长的舅舅的关系才当上兵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开了。后来,县征兵办和县武装部还就张凯参军一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说明,说张凯是按照征兵程序办理的手续,身体进行全面体检,完全符合健康要求。 征兵工作完成后,接兵部队在镇上召集新兵,统一下发军服、军帽、军鞋以及被褥、水壶、水杯、毛巾等物品。除了牙刷、牙膏、香皂需要自备以外,其他的一应俱全。 领到军服的张凯内心特别激动,从镇上回到家里住一夜,就等着第二天到镇上坐汽车前往军营。那一夜,他没有合眼,一是内心亢奋,睡不着;二是三亲六戚都来庆贺送行,非常热闹。 寒冬的清晨,锣鼓喧天,出发的时间终于要到了。前来送行的人群拥拥挤挤,其中有大队干部,有生产队干部,还有民兵和社员群众……终于要走出村寨了,望着那熟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望着有那陪伴他度过童年岁月的矮小瓦房,望着那一张张前来送行的面孔,张凯一时百感交集。 然而,就在这时,张凯却突然发现眼中少了一个最为牵挂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离别时,他想再看看母亲那饱含沧桑的脸,想再握握母亲那满是老茧的手,和母亲互道珍重。可是,母亲却没来,是怕离别的泪水湿润了一宿未眠的通红的双眼吗? 搞不清楚状况的张凯,心有些急了。就在这时,邻居跑来告诉他,说是婶娘生孩子,母亲正在帮忙接生。听了邻居的话,他内心稍安稳,于是耐着性子继续等待。然而,也许是心中的一丝焦躁让他感觉时间过得尤为漫长。又过了一会儿,邻居又来传话,说是婶娘难产,怕是有鬼神作祟,要放鞭炮驱邪。当时的那个年代,质朴的村民没有多少文化,祖祖辈辈对于鬼神之说都心存敬畏,许多习俗在今天看来虽然都是那么的荒诞不经,但在当时却是没有多少人会提出质疑的。 那时,张凯心想,锣鼓队的声音这么大,鬼神都没被“吓跑”,放鞭炮估计也没什么用。于是,他想到去邻居家借鸟枪(火药枪),只要来打一枪,应该就能把鬼神“打跑”。可邻居居然因怕擦枪走火,伤了前来给他送行的人群而不肯借。虽然张凯再三请求,最终还是没能如愿。就在一筹莫展之际,他突然想起家里还有一个雷管,是以前炸鱼时剩下的。于是,他剪了一小段导火线塞进雷管,然后点燃扔到空旷的院坝里。一声巨响过后没多久,婶娘的房里竟然传出了婴儿哇哇大哭的声音,看来雷管还真“管用”,鬼神已然被“惊退”。 出发的时间已经到了,不能再耽搁了,张凯望了望婶娘家的方向,带着心中的挂念,依依不舍地踏上了新的征程。就在他走出一小段路以后,身后突然传来了母亲的呼喊。他赶紧转过身去,只见母亲正从远处跑来。此时的母亲,一脸急切,双手泛红,那是接生时沾染的血迹。 终于赶得及送儿子一程,母亲泪眼婆娑。她激动地紧紧拉住张凯的手,心中既是欣慰,又有些不舍。欣慰的是,儿子长大了,如今光荣参军,是全家的骄傲;不舍的是,从没离开过自己身边的儿子,现在要背井离乡,“儿行千里母担忧”,自古皆然。 看着儿子稚气未脱的脸,母亲殷殷嘱托:到了部队,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记得有空就给家里写信,家里不需挂念,当一名优秀的战士,好好干出一番成绩,为父母争气,为国家争光……张凯句句铭记在心。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家人的荣光,也为了幸福的将来,他毅然踏上了晒满阳光的人生大道。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大年纪,而是你记住了多少往事。往事是历史,往事是故事,往事让后人不再成为往事。苦与乐,每个人都有过,有的人活着把苦当乐,有的人活着把乐当苦,苦与乐其实都在心里,要自己去感觉、去理解、去认识。心态好的人再苦再累也感觉良好,心态崩了的人再幸福再甜蜜也感到不满足,心烦意乱,始终拿最好的去比较,因此越比较越痛苦。人活着就是一路成长,百炼成钢,胸有成竹,何惧未来。潮水尽退时,方知谁在裸泳。 人生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努力奋斗,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奔跑。人最先衰老的从来不是容貌,而是那份不顾一切地闯劲。人的一生,既要敢闯敢干,还要巧干,要敢于背上超出自己预料的包袱,待到饱尝酸苦,历经坎坷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要比想象中的坚强和优秀很多。 在部队生活中常想,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以更好的内心状态对待生活、承载生活的内涵、映现生活的丰富和多彩;幸福是以更好的接纳、更具备信心的承载、更具备力量的拓展和更具备幸福味道的开创新未来。幸福美好的日子就是一种充满信心、充满力量、充满希望的生活光明化表达、亮化表达,化解那些浮躁、困顿、抑郁和黯淡,呈现内心的宽广、豪迈、旷达和包容。 部队生活单调有味道,政治学习、军事训练,团队精神有一种正能量,叫做希望中的愿景,希望中的未来,希望中的创造,希望中的远方。所谓的希望是什么?就是正在达成的理想、好梦成真的拥抱、胸有成竹的认同和心地光明的灿烂。 生活是动态的,日子是动态的,故事是动态的,情节是动态的,生活就是丰富多彩的向前的推进式。生活要向前看,迎接远方,历练信念,积淀情怀,勇敢把握,勇敢面对;要化解那些情绪的内耗,规范自我信心的悲观,峰回路转,自我启示、再一次重启,更加努力学习文化,迎接更加美好、更具情怀、更具幸福的自己,洒脱豪迈地做一个担当责任、勇敢地创造美好生活的人。 生活就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一个人的宽容来自一颗善待他人的心;一个人的涵养来自一颗尊重他人的心;一个人的修为来自一颗和善的心。眼里容得下别人的人,才能让人容得下自己;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柔和待人的心态才能让自己处处祥和。 做人,不要以自己的判断去评论一个人,不要让自己的情绪波及其他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尊重他人的选择。人不能霸道,霸道无友;心不能自私,自私则困。心中有爱有情谊,眼中能容有世界。 人生的路,不在他人的行动里,而在自我的修行里。做事要留些余地,说话要留些口德,恶语出口不足以丧身,却足以丧德。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人的嘴要吐真话、善语,不要无中生有,信口开河。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出言有尺,戏谑有度。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责人不必苛尽,留些肚量;得理不必争尽,留些宽容;凡事不必做尽,留些余德。多一些扪心自问,少一些争执指责;多一些关心自省,少一些挑剔苛责。有所觉悟会从自身找问题,没有觉悟只会把箭射向别人。 用自己的认知去评论一件事,事事都不完美;用自己的心胸去度人,人人都有不足;用自己的心眼去要求别人,人人都不过时宜。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心是一杆秤,称人先称己。挑人过错,自己也有不完美;责人短处,自身也有缺陷。一味步步紧逼,不会让别人走上绝路,而会让自己无路可退;眼睛总盯人是非,不会让别人颜面尽失,而会让自己颜面扫地。目中有人才有路,心中有爱才有度。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与人有路,与己有退。他人有过不究,于人有恩莫念。爱人先爱己,责人先问心。地至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对待伴侣需要包容,对待朋友需要宽容。君子有容人之雅量,不会因为小事而一争高下。 人人都如同有缺口的杯子,只要你不从缺口处去看,杯子就是完整的。假如朋友对你说了谎,应考虑他是否有难处;假如他人给你带来麻烦,应换位淡定面对。看事不要武断,做事不要赶尽。智慧不生烦恼,慈悲没有敌人。真正的爱心,是照顾好自己的这颗心;真正的慈悲,是在日常的一言一行里。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品德。心的高度决定了自身的高度,自身的品位决定了所处的环境。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圈子,首先要审视自身。虚伪的人交不到真心朋友,自大的人得不到人心。做个真实的自己,以一颗诚心真心对待缘分;做个行为端正的人,以一颗自重心来爱护自己。 懂得尊重,赢来尊敬;懂得自重,赢来尊严。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