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心中的杏林院 |
正文 | 杏林院一词对于我是陌生的,杏树却很熟悉。 从小就喜欢杏树,因为在华北平原上,春杏是最早成熟的水果,它最适宜北方的土壤,特别好成活,因此,家家户户的院墙边,后园里,菜地边角,都能看到杏树的影子。不需要特别种植,只要把吃剩的杏核随便扔在闲置的空地上,一场春雨它就会发芽,生根,长成一棵生机勃勃的小杏树,第三个年头上便可开花结果。 农民喜欢杏树,还因为杏跟幸同音,种植杏树,就是种植幸福,春天一到,杏树开花幸福就开花了,杏树结果,幸福就结果了。也确实是幸福结果了!麦黄杏,麦黄杏,杏子成熟的时候,华北平原的冬小麦就开始黄梢,要成熟了,麦收季节就要到了,在农民心里,庄稼丰收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是个70后,上学的时候,学校还有麦假,还会组织勤工俭学,号召同学们拾麦穗,颗粒归仓。拾麦穗没在童年留下多深的印象,梦里倒是常出现一片杏树林,脑海里常常浮现一帮偷杏吃的小伙伴。 那时候没有大型机械,麦收时间长,镰刀割,徒手拔,捆扎,运送,铡麦子头,都是人工,还要打场地,摊麦子,晒麦子,一个麦收季节,哩哩啦啦,能过个数月,家家忙的连轴转,黑天白天都有干不完的活。 大人一忙,小孩子就解放了,整天东跑西窜疯玩,还麦假,帮秋?不添乱就不错了。 家乡的高中校园有一大片杏树林,位于最前排教室的空地上,紧挨着南院墙和校门口,一棵棵杏树粗壮茂盛,树冠很大,枝杈很低,个子高的,伸手就能够着低处的树枝,个子矮的,跳个高,也能抻住一枝。 杏林开花的时候,特别好看,一树树似胭脂,似云霞,从校门口经过,老远就能闻到细细的甜香。只能从门口看看,不是学校的学生,外人是不能随便进的。 最喜欢开运动会的时候,附近几个初中高中都上这来集合比赛,人一多,进出就方便了,走大门,爬院墙,总能混进去。运动会就在麦假的杏黄时节,看运动会过瘾,能吃上杏林里的大黄杏更过瘾。不光是我们这些半大孩子,来开运动会的老师们,同学们,也是能摘就摘,能吃就吃。 那时候看杏林,就是杏树林,能结好多好吃的杏子。 好多年以后,才知道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故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内,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吴国的道医董奉,董奉字君异,福建候官(今福州)人,故居江西庐山,因对杏树情有独钟,故居有一片几万株的杏树林。董奉与南阳的张仲景,谯郡的华佗,并称为东汉末年建安三神医。董奉年轻时期,除了学习古籍经典 还发奋钻研岐黄之术,立志要做一位济世的医生,后来偶遇高人,修得道术,不但医术高明,且能够预言风雨,善驻颜术,能使青春永驻,也因此来寻长生不老药和法术的人日益增多,为得安宁,董奉便离开家乡,周游天下,以医术济世救人。 途经钟离(今安徽凤阳)时,看到当地百姓苦于三国战乱,贫病交加,十分同情,便在凤凰山之南六十里的一个贫困小山坡居住下来,他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把江南种植果木的农业技术传播给钟离农民,鼓励人们在荒坡种植杏树,以救荒脱贫。可惜人们对这位游医郎中的用意持怀疑态度,没有人去种植。这是人们的通病,本也无可非议。 董奉却定下一个奇特的规章,看病不收钱,但病愈者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种植杏树,病重痊愈者种五株,病轻痊愈者种一株。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远近患者纷来求治。数年间就种植了万余株杏树,成为一片杏林。 杏子成熟后,用卖杏子换来的谷米救济贫民。据说每年有二三万贫病交加的人,受到董奉的救济。人们去看病,始称杏林求医。杏林便也成为中医学界的代称。 了解了这些,杏林在我心中,也就是个医学界的名词。杏林春暖,杏林春满,不过是个形容词罢了,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农村,看多了太多穷人没钱治病的悲哀,一个温暖的典故,跟我熟悉的温暖的杏林,扯不上多少关系。在我的心里,董奉的杏林春暖,远没有印象中,小时候的杏林,温暖实惠。太多的现实冷漠了饱看困苦的心。 而一次郊游中遇到的一位老人,却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和处世态度。 那一次,几个同伴,相约春游,带上相机,兴致勃勃,去郊外的杏树林看杏花,拍照片,赏春景。太留恋头顶上的风景了,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崴脚了。 同伴围拢来,慌了。因为是骑车,不同于电动车,回去也得用脚蹬啊!没办法了,只好给家里打电话吧!说实在的,真不想打,怕挨骂。毕竟是为了玩受伤,肯定挨剋,担心远比脚痛来的猛烈些。 同伴拿出我们这伙人仅有的一部手机,正犹豫呢,一位慈祥的阿姨出现了,救了几顆焦躁的心。阿姨征得我们同意,三两下除掉伤脚的鞋袜,左手抓脚面,右手握脚踝,先看后揉摸着,抬头看看紧张的我们,笑着问到:"来看杏花啊?还带着相机!来照相的?照了几张了?离这儿不远吧!"一连串的疑问句,让我来不及回答,又感觉很无聊,就截住她的话把,回答了一句:"不远!三里地的路程,啊!"就在我一声托长声调的啊声里,只听一声轻微的响动,脚复位了!试着动了动,胀,麻,但不疼了。吐出一口倒抽的凉气,才明白阿姨漫不经心的问话,只是为了转移我的注意力。 一看没事了,玩性浓过一切的同伴谢过阿姨,叮嘱我:原地休息!回来叫你!花蝴蝶般继续賞景拍照去了。阿姨说暂时休息为好,最好先别到处跑,同样玩心大的我没办法,看着同伴的背影恨恨叹了口气:"哎!一帮没心没肺的!""哈哈,鹤发童颜的阿姨笑了:"多好的年龄啊!多好的日子呀!我也走累了,咱俩聊会天吧。""好呀!谢谢阿姨!"终于不用寂寞独处了,懊恼的心立马转晴。事后才明白,阿姨不是走累了,是怕没有一点护理常识的我让脚再次受伤。老人一颗慈爱疼惜后辈的心,促使她必须这样做,还不能让年轻的心留下一丝恐惧。多好,多周到的老人呀! 回想阿姨刚刚娴熟轻柔的手法,性格外向的我问道:"阿姨,您是位医生吧?手这么熟练轻巧!"阿姨笑眯眯的乐呵着:"我是位心灵医生!"憨直的我脱口而出:"奧!内科呀!治心脏的?阿姨您哪家医院退休的呀?是咱这县医院吗?"在我心里,县医院就是很好的医院了,农村人住不起的。 :"哈哈!"阿姨被我的天真逗的开怀大笑,笑眯眯的眼睛望向杏林深处:一片温馨的红霞在杏林里延伸,间或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同伴的声音声声入耳,还算这帮损友有点良心,没走出去太远。懊丧的内心安然不少。 望了一阵,阿姨才说话:"我呀,是个孩子王,教小学的。我退休的地方呀,说远就远,说近就近,它呀,就在我心中!" 那时候涉世尚浅的我,听得一知半解。接下来的聊天轻松明快,很容易就能听懂。相差三十几岁的年纪,却没有生疏感和所谓的代沟,阿姨亲切,爽朗,健谈。 谈笑中深深了解了老人,不由心生敬佩,阿姨是个40后,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无情,流离失所的岁月里,凭着勤奋执着,不放弃,不随波逐流,恢复高考后,考取了医校,安定,干净,稳定,工资相当高的职业。三年后,阿姨主动辞职,跑去乡下当了一名小学老师,一直干到退休。 我不理解,直接问:"当医生多吃香啊,还有红包拿。做人都硬气,来求的人多呀,哪个人不生病?人们见着都敬三分,多好呀!当老师,操心受累,工资又低,一点不划算!况且乡下农村对孩子上学一点不重视。" 阿姨却说:"是啊,很多人都说不划算,都说我傻!可我觉得,医生医病,医身,救得了命,救不了心。没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灵,身体再强壮,也是受人欺负,也是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还是医心最重要啊! 我们那时候那么多的科学家,在国外呆的好好的,待遇那么好,祖国一声召唤,不都义无反顾的回来了吗?有的还冒着生命危险!为了什么,就是想祖国从心里往外强壮。他们就是祖国最需要的健康强壮的心脏!有了这颗心脏,千疮百孔的身体总能好起来。我姐姐就是一位回国的医生,她的医术好极了。 那个年代,刚刚建国,百废待兴,而最缺少的,就是心灵医生:老师。我觉得自己还行,学的还没忘掉,就辞职去当孩子王了。你也许觉得我自夸了,故意高大自己。可是,我一直觉得,有些事比命重要,比救命更重要,必须要去做!死了就不会后悔了!管别人怎么看呢!" .老人说起往事,慷慨激昂,神采奕奕,我好像忽然懂得了电视剧里,那么多的爱国人士为什么都不怕死了,因为有些事比命重要,必须要去做! 老人见我木呆呆没什么反应,叹了一声:"哎!现在的观念不一样了,唯利是图的太多了!老师的待遇倒是好了,提高了,我却落伍了,赶不上时代了!老是喜欢老调重弹!几个人愿意听呀!"阿姨摇摇头,还是笑眯眯的,可眼睛里分明有了些许遗憾。"你也休息差不多了,可以走了!"眼神是茫然的,不知是说我,还是说她自己。 我俩几乎同时站起身,看着阿姨亮晶晶的眼睛和她身后那一树盛开的杏花,我真正懂了什么才是杏林春暖!原来它离我这么近,一直就在身边。只是一颗冷漠的心没有感觉罢了。 阿姨缓缓转过身,走向杏林的深处,呆呆的我,忘了辞别。看着阿姨挪动的背影,我突然神经质的脱口喊道:"阿姨,我知道,为什么那时候好多学校都有杏树林了,学校才是真正的杏林院!谢谢您阿姨!谢谢您为我医伤!"本想说医脚的,可我觉得阿姨医好的是我心灵的伤。 杏林深处的阿姨转回身,好看的眼睛笑了,里面有泪花在一闪一闪!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觉得只有这句能颂扬那些心中有着杏林院的人们,其余的话好像都多余了。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