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东礼焉西理也 |
正文 | 东西方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东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中国处于内陆,人们行事含蓄、保守、稳健,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而儒家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其文化的根基就在于礼。如《礼运》所言:“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利用人情之孝,建立起了伦理关系。有礼才能够尊卑有序,推之以情晓知礼,以家、以宗族治人,广之以家来治国,辅之以刑。而与此同时,西方处于环海包围之中,以城邦的方式组成邦国,邦国资源不足,一方面迫使人们在城邦之内分工协作,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与周边城邦的物资交换和商业往来。这样以来个人能力在某一方面就非常突出,对自然之理深究剖析,追求个人英雄主义,彰显自由、平等;而商业活动的频繁,使得契约化盛行于市,人们习惯于墨守条约,依法治国。 单从利义这一点来看,东西方似乎陷入儒家常常争论的“义利之辨”中。中国主导以“义”治国,倡导“君子义以为质”,要“见利思义”,君子在利面前要“因民之所利利之”。孟子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西方比较看中的社会财富,主张诱之以利。乍看来这是中国说的“小人喻于利”,但西方却能约之以规章制度和法律,个人是不能去侵害公众利益的。仅在公众利益这一点上,西方更看重的是公众里的自我利益部分以及责任和义务,这不仅纳税人赋予为公众服务的而需要去保护。更为重要的是西方认为公众的就有自己的一部分,别人在侵害了公众利益的同时也侵害了自己的那一部分。而公众的对于中国人则意味着也有我的一份私利,也就是说只要是公众的我就能够无偿去侵占、毁坏,甚至于拿回家去。思维观念的不同,使得中国人感觉损害公众利益并没有侵害个人利益,反正公众的利益不沾光白不沾,因此弃礼追利就在中国行不通了。 古中国兴起于内陆,分封制的推行使得诸侯小国众多,粗略算来大约一百七十余国。到了春秋时期,小国间纷争遍起,狼烟不断,整个社会都渴望稳定、和平。随之纷起的诸子百家就是为了寻求小国的稳定,而纷纷向各个诸侯献上了自己的主张,纵横家、兵家、法家、墨家、道家以及儒家成为诸子中最后的佼佼者。秦统一后,尊奉法家,至汉朝建立后又由黄老转为独尊儒家。私利是人保障自身生存的动物本能、本性,中国古代的圣贤正是看到了人之私利是无法消灭的,与此同时却发现了人之私利之内包藏着个孝。孝也是动物的本性,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母之恩,那么人也必知孝父母之情。但人之孝的亲情,乃是礼的基础,故此三代之王早早就建立了礼。夏、商太遥远,已无文字可查,惟有《周礼》尚存。人知礼才晓尊卑,社会才能有序。而儒家的创立者孔子所谓三十而立,就指的是“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效法三代而推崇周公,《周礼》也就成为了孔子的儒家核心思想。儒家深深地人认识到治乱重在有序,将社会之人网络化,用千丝万缕的情维系起来。人能够恪守其位,各行其道,世道就不会乱。孝是人剔除自身私己后最大的亲情之私,孝是至亲的重要表现,而基于孝之礼很好地满足了社会秩序网络化的需求,有礼之人才会尊卑有序。将礼建立在孝之人情私利基础之上是牢靠的。儒家将这个私利扩展开,就以亲情为基础构筑其了三纲五常和八目。 仅仅有礼还不足以建立起教化体系,需要辅之以乐。古人认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光有礼,有了尊卑,人之间就会有距离。乐虽说是为了同,更重要的是来弥补礼之离的,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为了调理内心,使得气血通畅而合于礼。所以“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并不是单纯的音乐娱乐,古人对于乐的作用有着很深的认识,“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中国是个农业社会,田地不仅是国家的命根子,更是农民的命脉。而礼就是圣人的田地,只是这些颗苗是庶民、黔首。成礼“立于礼,成于乐”注重这个社会体系的利益,从内部修身来齐家、平天下,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因而社会效率低下发展缓慢。西方突出个人,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从外部探寻自然之理起始,来寻求社会的发展,效率较高。但西方的过度崇拜个人主义,使得物欲泛滥。物欲的横行,让剥削压榨发挥到了极致。马克思正是看到了在物质匮乏时代,剥削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试图通过极大地丰富社会物资,来消灭罪恶的剥削。社会不仅受到外部物资利益的影响,殊不知人心才是影响社会的内因。人之私利不除或不去疏导,剥削压榨就不会消灭。东方礼教文化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人性化的,但这种人性化不是社会的选择,是强权的决断,这无疑是将人性绑架于强权之下。西方理性文化则试图挖掘个人的能力来驾驭物资以满足人欲,将人欲置于法制控制之下,忽略人性的教化、疏导。如果将人比作电子,那么中国皇家就是原子核,而儒家文化的核子力,牢牢地将电子束缚在其周围,个体只能在给定的轨道上运行。儒家就是看到了人性的威力和威胁,才试图将人性纳入自己的礼法轨道中来。西方的政府更像是一个弱电场,法制是两极极板,利益就是这个电场的弱电场力,电子在弱点场力的作用下可以较为自由地向前运动,甚至在获取足够的能力后而逃逸出政府给定的轨道。因此,西方始终追求着物质最大化,而马克思则尝试将物质极大化,而让物质不再成为弱电场力,让人从物质中解放出来而获取平等。殊不知人还有个内在的人性,这是不受外在物质控制的,人出于自私本性所形成的生物贪欲不是靠物质所能剿灭的。何况在物质极大化的环境里还会进一步滋生出权利欲、控制欲等等来,在人性恶的一面彰显时,社会还照样会是一个强权的社会。 东礼焉西理也,在各自的环境、地域中发展起来,在19世纪末才西理东渐开始影响东礼。西理毫无疑问更具科学性,就连西文单词、词汇表达都分阴阳、单复,词义表达细微精确,缺少的是人情。东礼一直致力于人性挖掘,格物致知就是为了克己至道,始终以中庸为准则,说话不仅含糊其辞留有余地,在单词词汇上,情亲伦理词汇丰富,其余词汇囊括表达。要不述而不著,要么言简意赅,书非得读过三五遍,才解其意。如今西理强势入侵,东礼节节败退。东礼并非全盘皆不符合现代社会,但须革新完善自身,才能保持民族的独立性而不至于让西人在鼻子上拴根绳子,牵着鼻子跟在人后亦步亦趋。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