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黄道婆纪念馆 |
正文 | ![]() (黑风夜话58 黄道婆纪念馆) 黄道婆纪念馆座落在徐浦大桥西侧,外环线车水马龙,纪念馆却门可罗雀,有时闹与静只隔一道围栏。她不是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也不是风花雪月的才子佳人,没有绯闻,也就没有了关注;缺少狗血,也就缺少了点击。但历史是耐得住寂寞的,在漫漫长路上始终行进着孤傲的先驱者,从孔子到屠呦呦,他们被尊为先圣、先哲、先贤、先知,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支撑起五千年不朽的丰碑。黄道婆也是丰碑中的一座,她是先棉。 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这就和其他文明形式有了很大的不同,游牧文明随着迁徙会消失,城邦文明因为战事会毁灭,而农业所依赖的土地却亘古不变,劳作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渊远流长。当古埃及、古巴比伦等都无法传承时,中华文明却几度废墟重建,几多凤凰涅槃,拯危救亡,继往开来,一走就是五千年。五千年要解决的事只有二件,那就是吃饭、穿衣。于是,在民族的古老传说中,有了二位伟大的先人,一个叫神农(炎帝),被尊为先农;一个叫嫘祖(黄帝之妻),被尊为先蚕。从此,皇天后土演绎着男耕女织不朽的田园牧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悠久的岁月不会平凡,这片土地上一直有个发展的瓶颈,人口到一定的数量就会出现各种变数,社会也发生周期性的大动荡,或自然灾害,或饥民暴动,或外族入侵,或军阀混战,结果赤地千里十室九空,最后王朝更替,一切推到重来。其中的根源就在于吃饭穿衣。“稻粮粟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先民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有个共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产量受限制。而丝和葛、麻是先民衣着的主要来源。这就会经常出现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饿殍遍野、衣不遮体,多少人间悲剧一再重演。等到玉米、土豆、番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棉花的大量种植和纺织技术的提高,才最后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于是有了所谓康乾盛世的人口大幅增长。而黄道婆“衣被天下”,为解决穿衣问题居功至伟。 唐宋以前,汉字里是没有棉这个字的,那时绵指的是木绵(棉),它盛开红色的花朵,芳名攀枝花。它是很好的填充物,但难以纯纺,因此武林至宝“木棉袈裟”一定是个美丽的传说。在南方偏远地区,曾盛开野棉花,但人们还认识不到它的价值。宋元以后,来自印度和阿拉伯的棉花渐渐传入中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这个人就是元代松江府乌泥泾(现上海华泾镇)一个贫家姑娘,她姓黄。 童养媳,泪汪汪,从小没了爹和娘。瘦弱的黄丫头饱受公婆、丈夫的辱骂和殴打,她不堪忍受痛苦,一天夜里偷偷地爬上了一艘停泊在黄歇浦(黄浦江)上的大木船。这次偷渡让她远离家乡流落天涯,最后漂泊到一个温暖而又遥远的海岛,它叫崖州(海南岛)。岛上的黎族人民接纳了十八岁的憔悴女孩,把她安置在一所破旧的道观,她一住就是三十年,后来大家都叫她黄道婆。漫长的岁月,青丝换白发,红颜变大妈,但她没有虚度年华,她学到了黎族妇女独特的纺织技术,并刻苦钻研不断改进,当她再次回到故乡,已是万妇仰慕的巧手纺织娘。 岁月带走了她的家人,黄道婆已了无牵挂,她抱着造福于民的善良愿望,不顾体力衰微与生活孤单,立马投身于棉纺织业的传艺、改良和创新。她把黎家经验与当地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制造出新的纺织工具,当地人民迅速掌握了织造技术,棉纺织品五光十色,“乌泥泾被”不胫而走,松江布“衣被天下”。乡间的童谣传唱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人们感恩戴德,为她修庙立祠,尊她为黄婆。黄姓族人也在浦江两岸繁衍着,三林等地曾留下许多黄家村落。人们永远记住了她,历史永远记载了她,因为她是漫漫长路上的一个先行者—先棉。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