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九省通衢---武汉港(散文随笔) |
正文 | 文/阮星 长江中游最大的港口---武汉港,地处长江和汉水汇合处。京广铁路纵贯三镇,万里长江横穿江城。上达巴山蜀水,下连五湖四海,是自古著称的“九省通衢”之地。 追溯武汉港的形成,至少在两千多年前,便已初具规模。汉代史学家蔡邕对它的评介是“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拢坂,下接江河”,乃“导财运货,懋迁有无”的纽带。到了唐代,已是商船“叠帆依岸”的大码头了。至宋时,这里更出现“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极盛景象。著名诗人陆游路过时,还对它有过“贾船客舫,不可胜计”的描述。 “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武汉作为一个重要的商埠,得天独厚,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港区所在地,泊位水深,货源充足,品种齐全。三千吨级的轮船终年可以通行无阻,洪水时期,万吨级巨轮也可以自由来往。然而,在那帝、官、封统治旧中国的岁月,武汉港却和其他许许多多的港口一样,只能是反动统治者巧取豪夺的“天国”,穷苦百姓受苦受难的深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武汉港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目标。公元一八五八年六月,英法等帝国主义用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开放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商埠,允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任意出入长江各口岸。从此,好端端的武汉,竟处于帝国主义的炮口和铁蹄之下,遍遭蹂躏。一八五八年十二月,五艘英舰首先耀武扬威地闯入了武汉港。接着,美国正式开辟上海到汉口航线。从一八七六年起,他们争辟租界,抢占码头,霸占海关,控制航运。从现在的武汉关以下到江岸附近,分段划为英、俄、法、德、日等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作为历史的罪证,在今武汉关大楼的底部,至今还保存着一块“总税务司安格联爵士奠此基石”标志。当年,经帝国主义所垄断的汉口到上海的运费,有的每吨竟高达四十两白银,往返一趟所获利润,即可另添一艘新船。 帝国主义在武汉兴办航业,开设工厂,获取暴利,打打刺激了名族工商业和航运业的发展。据统计,一九二零年武汉地区由中国人所经营的船舶已达二百一十三艘,共五千八百八十八吨;不到两年,即发展到近万吨。只是由于帝国主义的摧残,国民党反动派的压榨,封建把头的勒索,才使刚刚发展起来的民族航业,日益走向萧条、破败的局面。 久负盛名的武汉港,虽说开港历史很早,但直至解放前夕,并无多少像样的港口建设。江面上,常见洋船横冲直撞,有时碰翻了我国船只,扬长而去,竟无人问津。江边所谓码头,水涨水落,任其自然;装卸作业,全靠杠子扁担,根本没有什么装卸机械,装卸工人终年过着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悲惨生活。 解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武汉港的面貌也日新月异。解放前夕,武汉港只有十多个极为简陋的码头和一些破烂不堪的趸船。现在,港内已拥有汉口、江岸、汉阳三大作业区,有五十多个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码头,有各种装卸机械七百多台,比解放初期增加二百四十多倍,机械化程度,已达百分之八十以上。港口吞吐自如,客货运量成倍增加。据一九八零年统计,货运量比解放初期增加了六倍,客运量增加三点五倍。 新建的汉阳作业区,原来是荒草连绵的“荒五里”,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上有荒五里,下有鹦鹉洲,遍地是芦苇,到处见坟头,太阳一落山,路上无人走。”现在已建成了机械化的水陆联运枢纽,担负着全港百分之四十的吞吐任务。人们走进这个港区,顿时就被这里热气腾腾的气氛所吸引,龙门吊凌空而立,大型桥吊横跨货场,电瓶车往来如织,往复式的升降机徐徐上下,一列列火车满载着四化建设的物资穿行其间,一艘艘给世界各国人民送去支援和友谊的船只,从这里破浪启航...... 作者单位: 武汉市鑫宏泰船舶管理有限公司 阮星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