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消失的夜壶灯 |
正文 | 炎炎夏日,每当夜幕降临,在家乡广袤的农田里,就亮起一盏盏低矮而明亮的夜壶灯,与夜空中的星星交辉相映。远处成千上万只飞蛾,像着了魔一样扑向灯火处,围绕光源飞舞,最后落入水中溺水而亡。 夜壶灯,顾名思义就是用夜壶(男人半夜方便时接尿的器具)作灯具,诱杀害虫而自制的杀虫灯。它建在田埂上,用泥土垒起高约1米的土台,上方挖一铁锅大的圆形,周围糊上稀泥,待干后装满水,水中放上小方凳,凳面上再放夜壶,将壶里灌满柴油,嘴里塞进用棉絮做的灯芯,一个简易的杀虫灯就做成了。 夜壶杀虫灯是大集体时期的产物,人们因地制宜,用最简单、最原始的方式,自制而成的。它以夜壶灯为光源,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诱杀农田里的飞蛾、螟虫等害虫,杀虫效果好,经济、实用、安全、有效,为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 老家田多地少,一年种植两季水稻,间或种植一季中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印象里,每年六、七月份,每个生产队都要制作类似的杀虫灯,用瓶瓶罐罐、搪瓷缸和大汤碗等器具做灯具,可谓是五花八门,不管是哪一种器具做灯具,万变不离其中。有的地方不筑土台,将木棍或竹杆插在田埂上,再把铁锅支在木架上,同样灌水,把不同类形的杀虫灯放在木凳上,有条件的地方直接将“马灯”挂在竹杆上,避免风吹雨淋。一时间,静谧的田野,星火燎原,一垅垅,一畈畈熠熠生辉,一盏盏杀虫灯,在苍茫的大地上亮出了夏夜最美的风景。那时候,农药、化肥少,农药仅有“六六粉“和“敌敌畏”。农民种田一般不打农药,全部施用农家肥,生产出来的粮食无公害、无污染、绿色环保。 1976年,我高中毕业, 正是中稻拔节和晚稻秧苗发棵的时候,稻飞虱危害十分严重,队长派我们这些回乡青年,在田埂上起一锹长、一锹宽、一锹深带草筋的土渣粑,然后集中在一个避风的地方筑灯台,四周用渣粑码成,中间填上土,顶端留一凹形,糊上泥,等干了后再装水,放上夜壶灯。记忆中,每垄稻田里要垒三、四盏灯,每盏灯可覆盖杀虫面积20一30亩。杀虫灯做好后,每天晚上负责点灯,半夜里还要起床,查看有没有熄灭的灯?如果有,得及时点亮,直到油干灯熄,每次点亮灯光时,都要把水中的死飞虫清理掉,再加油加水,最后点灯。如遇风雨,还得用塑料薄膜把杀虫灯罩起来,上方留一通气小孔。 八十年代,特别是分田到户后,家家户户不再点夜壶灯,人们滥用“1605”和“杀虫双”等高效剧毒农药。后来,大家认识到农药残留的危害,开始使用电子和太阳能杀虫灯。夜壶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消失在飞速前进的时代车轮下。 故乡的夜壶灯,永远亮在我记忆的星空里。 2017年7月3日《江夏报》4版副刊刊发 2017年9月12日《鄂东晚报》15版“东坡文廊“副刊刊发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