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过城隍庙 |
正文 | 本文曾获第四届语文报杯征文一等奖 拜读完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性散文集《文化苦旅》之后,心底陡然颇感凄清,犹如苦茶涩住的,难得平静。 我闭目遐想:在那聊无赖籍的天际下,横卧着几尊断碑,而且零散不堪;漫漶的字迹,无法造访的事实;残砖断瓦堆砌的庙宇,曾经或许云烟袅袅,香客络绎不绝,而如今只剩几只鹧鸪鸟伫立于房檐,偶尔发出几声凄厉的怪叫。橙黄的沙粒,随风飘逝;清冷的月光,朗照沙海。没有汩汩流经的水迹,没有葱葱生长的烟树。寂寞般神秘的色彩,像一袭华丽的且尚未睡醒的衣袂,遮盖着如天般的浩瀚荒漠。 随及以后,我决定去郊外的城隍庙一趟,寻觅那段久弥心间的佛家文化宫邸。 一 秋雨霏霏,洗净世间铅华;晨雾绵绵,笼罩山峦村庄。 山涧里绿意褪尽,裸露的土地重复荒凉,两埂的枣树在秋韵的怀中,突兀、苍凉,枝端挑挂得稀疏细叶,严峻般的铁黑。 我似乎逗留在现实与虚幻之间,亦不知其间原委,或许这也是最近疲倦的原由罢! 斑驳的青灰色苍穹像深邃的残梦一般,交杂错综的石桥坚致而又苍老,青苔染阶绿,不远处的苍松挺拔地伫立,像唐代那些曾叱咤疆场的将士,寒衣衾体,胡笳悲凉,“堂皇转眼凋零,喧嚣是短命的别名”。破而陋的房舍,依然排列紧促。但最近仿佛徒劳之惑常折磨于吾心,致使皮囊空空如也,精神萎靡,青丝中也隐隐掺杂着斑驳的鬓霜,想是苍老眷顾或是成熟眷殆之结果罢! 清净之所,在中国文人骚客中,似乎庙宇便有着非同一般的派场,至今还隐隐犹记王摩诘的那首《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且歌且舞且吟且陶醉拜读之后,欣然承诺。我踽踽独行。 二 行进间,突然一闪念,余先生收录在《文化苦旅》中的首篇文章——《道士塔》。行文流畅自如,但字里行间隐隐的渗透着一腔扼腕切肤之痛;诚如文中所说:“诺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悲怆、凄凉,和一点点呼之欲出的恐惧,都是那些极暧昧且疼痛的东西,无意中灼伤了文人们的那颗且坚且弱的灵魂,呼喊已经无可奈何,遥遥无期,刹那间一切变得空旷寂静。我突发奇想,城隍庙内也有经文么?可也曾发生过浩劫?但又猛然一惊,如此穷乡僻壤之所,怎会有像斯坦因等精英之士造访呢。倘若真有像王圆箓守护的经卷诸类呢?思忖片刻的结论是,或许他们还真可能千里迢迢,徒步而至,即使风餐露宿,或翻山越岭。 作为制造蛮荒者,他们肯定是罪人,这毋庸置疑;但作为探险家们,他们无伤大雅,不伤风化,因为行者无疆。 三 脚下突然平实,眼界豁然开朗。抬首四顾,一尊偌大的洪钟挡住视线,移步上前,满眼欢畅。回想当初在山脚的徜徉,不觉哑然失笑。人生真是怪异,徘徊不前时,喋喋不行,惴惴不安;欢畅愉快时,却又唯唯诺诺,窃窃自语。 庙宇周围,苍松挺拔,枝干曲虬,苍劲有力;极目平视,云松秃顶,松针满地,而且狼藉不堪。殿堂则极富堂皇,门庭黑漆如墨,梁上绘有浮饰图纹,或行者驾云,或悟净牵缰,或观音打禅,或仙童指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又通饰粉彩,甚是悦目。推门而入,正面端坐有十二尊佛像,每尊都是细刻精雕,宛如真人。弥勒佛胸腹袒露,笑容憨厚、敦实,顿时忆起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像前有案桌,供着香龛,青烟缭绕,弥漫禅房。在另一间禅房,僧侣们虔诚端坐,手执佛珠,每拨一颗,都是那么泰然自若;每诵一句经文,都是那么镇定自如。此刻确实静谧而祥和,世间的一切烦恼、忧虑,皆可抛之九霄云外;在佛理的国度里来回穿梭,思考曾经失去的点点滴滴,“得即是失,失即是得。”我听见了遥远彼岸处人生笃笃的木鱼声。 月亮漫上树梢,一泻千里,如一帘水银般幔帐,挂在天界。 四 夜深人静,惟有秋虫唧唧低鸣,此刻倒像个真正的秋天了。 约莫九时,我夺门而出,欣赏月夜下的城隍庙,应更有另一番魅力罢!我来到一座楼台上,每柱每椽上都刻有飞天,证明着我们是飞天的后人。楼台旁,有尊石碑,字迹漫漶,模糊难辨。此庙也不知经历了几经周折,几许修缮,才有这般模样的。倏尔,我沉默了,似乎再也不能以任何一句寒暄来亵渎这没有干戈、没有吵闹却十分清净的所在。 因为,大音稀声;因为,行者无疆。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