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观“纪念周馥逝世93周年展” |
正文 | 我观“纪念周馥逝世93周年展” 一弓(2014.11.) 生活在上世纪的东至人都知道许世英.和周馥,因为他俩是东至的骄傲:一个19岁中秀才,历经晚清、北洋、民国三个时期,宦海浮游60余年曾高居总理,成为我国近代政坛上一位著名历史人物;一个是传奇人物周馥,他乃一介穷儒,连个秀才都不是却任两江、两广总督。许家至世英后便了无生息,周家却历经百世不衰,常言道官难做三世富难过三代,周家的经久不衰引起了东至人的关注,于是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纪念周馥逝世93周年展”于10月12日预期举行。 早八点梅城周村的周氏族人在“纪念周馥逝世93周年”大横幅前举行了祭奠仪式,庄严肃穆中好像蕴含着某种期待。大门两侧是周氏家族在东至所作功绩的总体介绍,从公路桥梁、防洪工程到人们的教育医疗,好像只要人们有困难的他们都会问津,这一下就抓住了人们的心,就这展览地“接官厅”也是当年周馥为民办事的场所。进的厅来,正堂上排列着周氏的列祖下面是周馥的大幅遗像,中国传统的家族宗祠氛围极浓,然而两侧墙上展览的东西却让人一下感悟了这是怎样的家族且为啥立百世而不衰。 一侧是周氏家人创业功绩经典介绍:周学熙两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被当时日本人称为“中华第一流理财家”是“北国工业巨子”北方民族工业的奠基人,其兄周学海“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周学铭与长兄为同榜进士。第三代人周叔弢是著名民族实业家,受到过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接见,是改革开放的践行探路人;周叔瞍则是古籍文物收藏家;周达是我国20世纪初著名数学家,中国集邮大王;周逵自费留美获医学博士;周季木为著名文物收藏家;周志辅戏曲史专家;周志俊著名民族实业家,曾任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叔迦中国佛教史研究专家,参与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为新中国佛教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周志厚是京剧演唱家;周仲铮是西德华裔作家,画家。第四代五代杰出者那就更举不胜数,从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一良、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系教授周杲良、爱因斯坦得意门生周炜良到新西兰生物学家周启昆、澳门先达国际集团总裁周启晋以及盲人歌唱家周琪华……如今周家“启”字辈的人也已儿孙满堂,他们正继承着祖先的遗训“耕读继家声”,这些人中又将走出多少英杰啊! 纵观这家族:有政界显要、民族实业家、佛教史专家、戏曲史研究专家、建筑设计专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表演艺术家、作家、画家、博士生导师,教授等等,人才荟萃经久不衰不得不令人深思啊。 另一侧是家规以及周馥为训诫子孙而作的《负暄闲语》语录。家训六条明确讲到:培心地(认为心为一身之主,心地若坏,百事皆坏,无可指望);积阴功(认为人生贵在广施厚赉,天地神明必共鉴,后来必邀福泽,近则及于己身,远则及于子孙);祛隐恶(认为有邪心者会损人益己,常存盘算人之心,虽未得利,此心已坏,言语气象,无不日趋坏境,有心人一见知之,天地神明豈有不知之理。将来祸殃必至,近则及于本身,远则及于子孙); 端家范(认为要端正家长的修养,因家长之身系一家模型,而今日子弟即后来之家长,不可不讲修身之学);谨言语(认为家长要学古之君子居丧不言乐、祭祀不言兇、公庭不言妇女,对父兄则言慈爱、接卑幼则言孝敬,推而至于语藏获下走,亦无随口乱说的话,非徒寡口过,亦以修德行,示轨则。苟为不然,启口轻躁或怒詈或戏谑,后人效仿,亲朋亦皆轻视之。迨家风已坏安能一时挽回,必后患无穷); 慎举动(认为人的举止一世之吉凶也,推崇上堂声必扬、入户视必下、头容则直、手容则恭、足容则重,这样饮食起居莫不有礼,非徒自己谨身寡过进德修业,而齐家之道求福之方皆寓于其中。若有举动邪僻乘张者,曾出好子孙否?不招殃咎否?)。 家规十八条则从具体方面落实了家训。而这些又是通过宗族家规家法来贯彻并承上启下实现世代相传的。虽然有些似乎跟不上时代,但他们重视“新知识与旧道德”相结合,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视情况而灵活遵循的宗旨,使这一切得以很好传承。据周氏族人说:这次之所以说是逝世93周年是因为当今社会正能量受到冲击,邪门歪道污染社会,好多人早已把诚信为本、重义轻利、仁心为质丢了,甚至“良心能值几个钱啊?”之类的话都已成为了公认,让人痛心啊,我们怀念祖上周馥的思想理念和认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优良传统得以弘扬,希望这些“逝世”的东西重新在新一代中生根发芽啊,希望这些文化能唤醒人们沉睡的正义感。周氏的下一代我们教育,但他们离不开这个社会啊,所以我们极力支持“周氏研究会”搞展览是希望家乡社会能有所改变,我们期待啊……。听了这些肺腑之言我明白了他们开始时的那种期待表情,同时也想到了当今老人跌倒没人敢扶,教师越来越落入弱势群体,学生胆子越来越大,正直高尚常被无耻卑鄙欺凌……看着拥挤的人群,我忽然感到种压力,因为除了老人和周氏族人外,其他的就寥寥无几了,周氏族人的确在这家族式传承中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周氏经百世不衰的文化难道不值得学习和传承吗!周氏族人期望家乡也能找回哪“逝世的文明”不值得我们去努力推进吗? 首先我想到的是办教育基地: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理念和认知观来广泛教育下一代,而不只是周氏族人;其次是继续研究探讨挖掘周氏文化,并从中提升自身修养,处处以身示范处处传播这种思想文化,据说周氏家族中有不少好文章,尤其《负暄闲语》开创了以实例以问答的方式教育下一代的先河;这些内容不断充实到这教育基地中,那将是怎样的局面啊。要能拍成电视剧就好了,那反响将是一声惊雷啊,影响是深远的,这是我想到的第三个方法。说到电视剧就想到主题思想,细想周氏家族,我们要学的东西还真是很多,就这次展览来说,我认为主要有三大点值得弘扬。 一、重视自身修炼追求完美品德:家教中非常重视“寒窗苦读”提升自身知识和能力,家训六条更是处处体现了对完美品德的追求。家规中的“勤学业”也明确指出:少小必求学、读书买金易,父母要使其孜孜不倦;”重孝第”(尊卑有分,长幼有序)、”端表率”(长者必树表率要守礼法,非礼法之事不得沾染)、”戒非为”(谋生必勤正业,不走歪道,若不听不改即不准入祠祭祀。至于作奸犯科不奉孔圣之教不守王法者概将草谱名字贴除,三年不改永远除名,修正谱时不准入谱不视为周氏子孙)。正如周馥为儿孙们留下的《示儿最后语》中写的:“先公笃信程朱学,孝儿传家忠厚传。门祚兴衰原有自,愿儿诗礼教诸孙”;“祖宗积德远功名,我为功名累一生。但愿子孙还积德,闭门耕读传家声。” 二、以圣贤礼仪待人接物,重义轻利:比喻家规中的“重勤俭”(耕读之家勤俭尤为首务,能正常生活就行不可铺张浪费)、“重赒恤”(与人交往重在通情意不在礼厚,对家贫不能自营者当量力资助,如此作事必获善报)、”慎配偶”(婚嫁要以人品择人,不可图财趋势,匹不惟辱己一门且贻辱宗族乡党矣)、”息讼端”(族中矛盾内部调处,与族外亲友争说亦应请两边公正人调处,过于求胜而不败业亡家者几希,切戒之)、“重和睦”(遇不和男子更应明于察理勇裁断,应见机而感化,斯为齐家第一义、不可争財不可争气)。周馥自身言行也最能说明:周馥是追随李鸿章的,1881年守母病故三年期满后,两江总督沈葆桢托人致意希望周馥留在江苏。周馥答道:“李相国待我厚,我既出山,安可无端弃北而南?大丈夫出处,惟义是视,何计厉害?”信义为本的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原先的北洋海军的海防支应局,为北洋海军建设殚精竭虑。 三、仁心为质的做人理念:“培心地”视人心为根本的观点位列家训第一条,这使得周家留有无数佳话,也留有无数值得纪念的遗迹,以致后人传颂。周馥夫人吴氏把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一万两银子存典生息,在无为万顷圩购田1000亩为义庄,名为“乐济会”,赈济桑梓灾民,这是建德县的第一个慈善机构。周学熙二子志俊1946年在老家至德梅城创办敬慈小学,仁惠诊所时,其立即鼓励道:“光绪戊寅先公遗命办施医事,忽忽七十年,此愿未偿,今当儿子明焯始定章则,成立至德卫生会,开办医院,聊以告慰“,并在诗中夸奖说:”于今创业堪垂统,继述还期后嗣贤”。还有东至的万善桥、不收费的“宏毅学舍”、 以及为造福桑梓建的“花戏楼” 农林公会、蚕桑实验场和讲习所、秋浦电灯厂、中医传习所、免费为附近群众施医施药免费为儿童施种牛痘的秋浦医院、防水患的洋灰坝……太多了例举不尽啊。 家规中“严祀事”(鬼神聪明正直,善则福之恶则祸之。谄渎不暇何福之有?徒耗香帛之费已)、“护阴木”(阴阳庇木树林,维护自然生态,违者罚之)、“禁颓废”(祠堂、学堂不可荒废,水火之患要重防范)、”慎交接”(结交不可交言行诡谲心地不良者及有嗜好者,免受其累,族长与父兄宜时戒之),条条都体现了人心为质的理念。有了这理念,就会让人内心充满爱,就会对人对事对国家对民族有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坦荡做人善心做事。可以说仁心为质的做人理念贯穿周家所有的家规家训及教育之中,确立了周家人的君子仁人之高尚品德,成就了其不朽的家族文化。 是啊,知识就是力量,一个人发奋学习,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然后学会做人,以圣贤礼仪待人接物,重义轻利,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情有义有教养的君子;并一心向善,有仁心为质的做人理念,让内心充满爱,就会福泽绵长,正如“培心地”所言“心为一身之主,身为一家之主。培心地即培家本也。人生世间,百物受用有尽,惟此善根受用无尽。故曰:耕尧田者有水患,耕汤田者有旱忧,耕心田者,岁丰收。无忧无虑,盖家之兴衰久长,系于一心。人生求福,以培养心地为先。心地若坏,百事皆坏,无可指望矣”。当今名人讲用人之道也都说:有才无德看着用,有德无才培养用,有德有才要重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我们若能在这三方面务实地修炼自己,那将会“人之笃实,自有辉光”啊!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