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于学杰:《老北京往事.四合院里聊喜事》(话说北京系列节目之四十九) |
正文 | 《老北京往事.四合院里聊喜事》(话说北京系列节目之四十九) 作者:于学杰 昔日,老北京有个民谣唱到:“大姑娘大,二姑娘二,二姑娘出门给我个信儿。搭大棚,贴喜字,龙凤围桌红官座。……” 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除了有钱人家夏天为遮阳,要在院中搭大棚之外,一般人家有婚丧大事时也要搭大棚,且不论是春夏季。尤其是喜事,不管居往条件如何,大多都在家里举办,届时以便招待亲友。有的本家只在自家居住的圈内搭棚设座,有的则要搭个可院大棚,把同院邻居家的住房也罩在里边,合院同欢,更显得热闹。沒院子,或院子过小者也能搭大棚,上哪儿搭?上当街,捡院外宽敞的地方搭。 办喜事的大棚简称“喜棚”,有专门的棚铺负责搭建,一般在办事的前一两天,喜棚搭的很讲究,一般不起脊,为平顶,周围是木制刷红漆的栏杆,栏杆之下围以彩绘挂檐。夏天搭棚,要在棚壁上安通风卷窗,用绳拉卷。冬天搭棚,则要在四周用席围起来,卷窗改为玻璃窗,每面有玻璃十数块到数十块,上绘吉祥图案。棚内有砖砌的火池子,或汽油筒做的炉灶,内有熊熊的炉火,以利取暖。在棚的入囗处还搭有避风阁,以防寒风直接进入。 喜棚不仅有平面的,还有立体的。高至两三层,多见于有钱人家气派的大婚礼。方法是将原来的建筑接出一层或两层楼阁,但四面相连,成为环楼,四面皆通,前面还有廊子。廊柱上挂有楹联,上头是彩球等饰物。四面楼阁的安排是,北楼为宴会厅,为来客坐席用饭之处;对台的南楼为戏台,迎娶后两日后可办堂会,演唱京剧、昆曲、单弦牌子曲等戏曲节目,内容多为喜庆的;西楼、东楼为茶座,四角楼为衣帽间、盥洗处、或厨房、茶炉等。 院内,搭有与房座石台一样高的木台,边缘是红绿栏杆,下挂台裙。台上设官座,是观礼席。院内通往喜房的甬路上不搭台,发轿时观礼台下的甬路两旁成对站有鼓乐队。喜轿进门后,从响器队列中经过,抬入喜房。 官宦人家因有宽敞的厅堂轩馆,因此很少搭喜棚。但同普通人家一样,要贴喜字。喜字有单贴与双贴两种形式。怎么区分?娶亲的贴双喜字,嫁女儿的则为单字。喜字一般主要贴在街门上,红纸金喜字,瞧着就喜庆。喜房内的喜字是倒着的,以示“喜”到了。另外,所有的嫁妆上也都贴上用红纸剪的喜字,甚至天地桌上的香炉上也贴。 满族人不兴用双喜字,认为是“奸”字的别写,不礼貌。因此,无论娶聘,一律用单喜字。可是到了后来,受汉文化影响,在这上面也不太较真了。 婚礼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拜天地,这一仪式要设专门的房间,称为礼堂,可并一定像现在这样的礼堂宽敞、阔大。礼堂往往设在北房中间的明间,东边一间当洞房。礼堂中正面设有天地桌,供奉神祗夹子。夹着一份从香蜡铺请来的红灯花纸的囗袋,叫“百份”,半装半露一沓木刻版的彩印神像。还有的供一整幅毛边纸印的“全神码”,亦称“全佛”。神像前供着苹果、桃木弓、柳木箭、马鞍、新秤杆等新人下轿时的礼仪用品。 供桌前边正中是当做香炉的木斗,内装小米,外贴红纸双喜字,两旁是一对蜡扦,上插喜烛,下压全份的“敬神钱粮”,并备有两股高香,桌前是大红缎子桌围,下铺大红地毯,锦缎拜垫一对。 喜房内,被银花纸裱得四白落地,窗帘上绣有鸳鸯等图案,炕沿挂着红罗帐,帐前挂起一对红喜字灯,晚间燃起,红色的烛光映衬着红色的床铺、地上的红毯,正所谓“洞房花烛夜”是也。 “搭大棚,贴喜字——四合院中的婚礼景象”永远留在老北京人的记忆中。 (2020年6月11日写于北京)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