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千古锦绣一常州 |
正文 | 千古锦绣一常州 初春时节,朋友相约,去游览“八邑名都,中吴要府”的江南名城常州。 旅游巴士载着我们的希冀、载着我们的热情、更载着我们一路的畅想,一路疾驰,来到了“千载读书地,文人甲天下”的龙城常州。这个具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高楼林立,街道宽阔,人流如潮,玉兰飘香的现代气息。龚自珍称赞常州“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陆游亦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这悠悠古风在何处呢?在好心人的指点下,我们来到“前、后北岸”。 首选这里,只因这里名胜古迹众多,历史人文荟萃。据史书记载,宋庆历三年,常州人开凿顾塘河、引白云溪水折南向东流,形成双河夹岸。斗转星移,两水的前后驳岸,逐渐衍变成了前北岸、后北岸。从此就出现了“前、后北岸”的地名。前、后北岸的文风炽盛、科举辉煌。以丰富的文化底蕴,辉煌的科举业绩,彰显了龙城传统文人的功名与荣耀。前、后北岸是“俊采星驰地、中华状元街”自宋代至明清,这里走出了五位状元、三名榜眼、三名探花。前、后北岸的先贤才俊或蟾宫折桂,或功成名就,常州人说,这主要得益于两条水和两个人。两条水,一条就是这顾塘河,另一条就是这白云溪,这就是所谓的风水地利;两个人,一为孔子——东有当年武进、阳湖两县的文庙、县学,很多状元、学者都曾在此进学读书;二为苏轼——西有苏东坡寓居地“藤花旧馆”,许多文人墨客都因“贪慕东坡而住顾塘”而置家于此。从此才俊星聚、官宦云集,东沐孔子圣德儒风,西得东坡学富才高,造就了前后北岸名人故居毗连成片的胜景。 轻移慢行,举目四顾。古色古香的复古建筑,飘逸着悠悠的古风。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建筑面前,大门的横额上书写着“常州家谱馆”。跨进大门才发现这是古时候一家私人的居室,厅堂正中悬挂着“白云草堂”的匾额,一副对联赫然在目“云溪一湾亦浸千秋风月,草堂三楹可读百世经纶”前后三楹,古色古香。两个幽静的庭院里,各有两棵高大的桂花树,青翠欲滴,生机盎然。树下是石桌和藤椅。馆内,玻璃橱柜里陈列着一本本谱牒。馆长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说:常州家谱馆是由常州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朱炳国先生创办,常州市华音公益文化基金会谱牒文化基金资助的民间藏品馆。这里珍藏了新老谱牒及电子版家谱共1000余套,计余册,涉及江南地区近200个姓氏。同时,还藏有部分古老的谱牒木刻雕版。馆藏从姓氏起源、百姓图腾、家谱起源、修谱指南、常州祠堂简介、云溪名门、家谱实物、谱牒雕版,这八个方面展示与介绍了谱牒文化常识。“国编史,方修志,族续谱。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家谱源远流长,历史演变曲折无常,有了一部《家谱》,就可了解先祖迁徙轨迹,也可知道自己来自何方。”馆长不无感慨地对我们说。 离开家谱馆,我们来到不远处的方志馆。常州方志馆是用清漕运总督管干贞故居西侧辅房进行布展的。走进这座神秘的院落,常州三千多年的历史仿佛浓缩成精华,在我们眼前回放。作为方志馆的开篇,志书的形制成为这个空间的重要元素,站在这些典籍面前,我们驻足浏览,久久不忍离去。转过一个墙角,“地”区域展现在眼前了。这里充分利用露天的庭院布置了常州舆地大观,照壁镌刻“舆地”二字。“舆地”者,疆域也,以此来展示常州的地域特征。地面如同水中书页,疆域区划显现其中。与此相邻的是“城”展厅,走进厅内,只见古常州城模型栩栩如生,向我们讲述常州的城事变迁。展厅一侧的廊道中,以时间为线索的时空长廊里,“常州建制沿革”一目了然。 出了“方志馆”,我们缓步行进在窄窄的巷子里,环顾着这里别具一格的复古建筑,感受着这里的人文气息,不知不觉来到了苏东坡纪念馆。据史料记载,这里本是“藤花旧馆”,是一代文豪苏东坡终老之地,原为“孙氏馆”。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苏东坡从被贬之地海南岛来到常州,借居于此。东坡仙逝后,“孙氏馆”屡易其主。因苏东坡曾在此手植紫藤,后人题名“藤花旧馆”。 走进苏东坡纪念馆,正门前一面照壁“顾塘迎坡”,描述了公元1101年苏东坡从顾塘桥登岸,常州百姓夹道欢迎的场景。抬眼看,迎面是一尊铜铸东坡坐卧像,神情泰然,双目凝视,炯炯有神。旁边是一方石刻“毗陵我里”,由此可见,苏东坡寓居常州,早已将此地视为他的故里了。向左一拐,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庭院,名“归里园”。园内廊轩上爬满了苏东坡一生最喜爱的紫藤花,南墙上刻着他第一次到常州时写下的诗句“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经过一个圆门,我们来到第二个庭院“憩心园”。左边有一槽洗砚池,据资料所载,苏东坡洗砚池原位于他终老的地方藤花旧馆内,乾隆南巡时将其移于舣舟亭,新建纪念馆时,又将东坡墨池洗砚的场景再现在这个院子的左面。与其相对的右侧是一口斑驳的古井,这是东坡生活时唯一的遗物,也是馆内唯一的宋代遗存。虽然井栏圈已缺损一块,但仍然保留其原状,以呈现原汁原味的北宋风韵。穿过庭院,走进馆内,这就是纪念馆的主体——坐北朝南的“眷君堂”。这里设置了一组以苏东坡与好友钱世雄、维琳长老“对诗论禅”的雕像,陈列了苏东坡一生十四次到常州的故事展板,墙壁上悬挂着以苏轼诗词为内容的字画作品。 苏东坡在常州终老时曾留下“三绝”:绝笔、绝诗、绝言,镌刻在西墙上,三块灰色方形砖雕合成“三绝碑”。出了“眷君堂”,我们来到旁边的东厢房,这里就是苏轼终老的地方。门前布满了他最爱的青竹,屋内陈列着书架、桌案、床榻、用具等,家具、器物都按照宋代风格来摆设的。站在这里,仿佛领略到了苏东坡写字、休息、招待客人等生活细节。六十六岁的苏东坡携全家从海南流放地长途跋涉,返归常州,定居孙氏馆,没想到,在这里只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四十八天。这里的一块木质屏风上,记录了他去世时的场景:“宋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吴越之民相哭于市”。 一代文豪苏东坡走完了他六十六年的人生旅途,终老在这顾塘桥畔孙氏馆内。倒遂了熙宁七年他在常州悼念钱公辅所作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出了“苏东坡纪念馆”已不想到别处走走了,不是因为别处比这里逊色,只是因为这里凝重的文化气氛,让人久久唏嘘感叹。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