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随笔:欢乐的“小年” |
正文 |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这是流传颇广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南方为二十四)是中国传统祭灶日。此日,送灶神、送灶王,吃灶糖,流传甚广。 据传,灶王爷原来是个平民,叫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仍是好样的。便封他为“灶王爷”,由他负责管理各家灶火,并于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各家善恶。老百姓也觉得应该敬重灶王爷,便在每年腊月二十三举办“祭灶日”,以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过去,差不多家户的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灶王爷的像上大都印有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字样,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时。一家人先在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或贴在墙上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白面做成的糖瓜等,之所以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要他上天后“好话多说,不好话不说”。这在民间已有数千年历史,也称“小年”。就是说,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扫尘、煮油、贴窗花,备年货……准备过年。 小年,习俗很多,是“年”的开始,也是“年”的组成部分,主要有下面几种习俗: 祭灶王。腊月二十三,人们会摆一些糖瓜、灶糖在灶王像前,为的是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 贴窗花。从这天起,家家户户开始贴窗花。以前,窗花一般都是自己剪,自己贴,如今多数人都是买,价格也比较便利; 写春联。腊月二十三后,很多地方的书法家都在街上摆起“代写春联摊”,为人们选春联,写春联,或黑墨、或金粉,写成春联,一幅幅,一片片,简单朴实,年味浓浓; 扫尘土。小年时,还要扫灰尘。北方人叫“扫房”,南方人叫“掸尘”,这一习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俗称“干干净净过春节”; 乱俗。就是说,过了腊月二十三,诸神都上了天,为此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盖房都不用再择日子。因此,直到“月尽”那一天,民间举行结婚典礼的人家就特别多; 吃麻糖。从给灶王爷献糖瓜、饴糖、麻糖等逐渐演变成小孩小年必吃的食品; 吃饺子。北方小年晚上习惯于吃饺子,意在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其乐融融,很有年味儿。 小年前后,学生们都放假了,在外工作人员也忙着买车票、订机票做回家准备,特别是那些比较远的自驾车人更是归心似箭,并提前起程,冲破薄雾,打开空调,向家乡驶去。 农村乡镇上,节日气氛渐渐浓郁,对联、灯笼沿途可见,贴窗花习俗依旧还在。特别是红色剪纸剪出来的喜庆,更让人跃跃欲试,如配图的“福”字、“囍”字,“春”字,“放鞭炮”,“鲤鱼跃龙门”等贴在透明的窗户上,给人们传递了一份好心情,送来了一份祝福。 学校,更是欢天喜地。因为期末考试时,经过努力,大多数学生获得了好成绩,有的还获得了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他们手持奖状,怀揣红包,笑的是学生,甜的是老师,师生成了典型的“一家亲”。 ……… 随着时代的进步,祭灶日渐渐远去,但“小年”仍不能不过。 现在,离小年不远了,年味儿渐渐浓厚,返乡人也踏上了“春运”归程…… 其实,“年”就是一个亲请的符号,“年”就是一个陪陪老人的“节日”,现在把“年”定成国家法定假日,用“法”来确保每个家庭都能过上团团圆圆的“年”,才是我们伟大祖国最宝贵的举措。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