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走进敦煌 |
正文 | 从兰州坐火车到敦煌,12个半小时的车程,放眼窗外,满目荒凉——茫茫戈壁,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除了偶尔掠过的几棵白杨树、几块庄稼地外,看到最多的植物就是稀稀拉拉的骆驼刺。当神秘的敦煌出现在眼前时,感觉这座绿洲面积仅占总面积的4.5%的城市,就像是千里瀚海中的一座孤岛——远离现代文明的蛮荒之地。然而,当我走进艺术殿堂莫高窟时,当我站在阳关古城的千年烽燧旁时,当我爬上鸣沙山俯视月牙泉时,当我在湖蓝剧场里穿越千年《又见敦煌》时,当我穿行于敦煌市的大街小巷时,我却发现这是一个堪比当今国际大都市的文明古城。 这种文明源于敦煌积淀了两千多年的多元文化。 自张骞凿空西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后,敦煌逐渐发展成了“华戎所交一都会”。由于敦煌地处古丝路“三道”之要冲,所有商人、使节、僧徒的出塞与入关,都必经敦煌。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可以想见,敦煌这座国际化通商大邑的繁荣景象。 敦煌不仅是一个人烟辐辏、车马骈阗的通商大邑,还是一个屯营栉比、阡陌交通的移民屯区。自西汉设立敦煌郡后,历代帝王多次实行军屯民垦:一方面征发军队戍守敦煌,戍卒平时耕种,战时荷戈打仗;另一方面迁徙内地贫民或发配囚犯及其家属到敦煌屯田。另外,敦煌还是中原士大夫避难的乐园,聚集了大批人才。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战火四起,民不聊生,而敦煌因地处西部边陲,大漠阻隔,依然秩序安定,经济丰饶。即使是十六国时期,作为两关总绾、丝路要冲的敦煌,成了五凉逐鹿、兵家必争之地,但五凉统治者,大都能够保境安民,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崇尚儒学,兴办文教,而且支持私人讲学。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敦煌,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 从汉武帝设敦煌郡以来,敦煌以其大漠一样宽广的胸怀接纳八方来客,不同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共生共荣。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敦煌之大,大象无形,就连鸣沙山的沙子似乎都有一种大气、谦和的高贵气质! 我很庆幸自己这次旅行选择了敦煌,这是一场文化朝圣,更是一场文明体验。 初见地陪导游白海燕,就被她训练有素的讲解所吸引——声音温柔甜美,语调抑扬顿挫,语言干净利落,就像黄莺歌唱一般悦耳动听,令人倦意顿消。继而被她细心用心贴心的服务所感动。第四天中午就餐时,白导特意送上了一个大蛋糕,原来那天是我们一位同伴的生日,点上生日蜡烛,同伴虔诚地许愿,大家一起唱《祝你生日快乐》,那热烈而又温馨的场面,令同伴瞬间热泪盈眶,我的心也瞬间被融化了。最后又被她良好的素养所折服。也许是听闻了太多有关不良导游的负面新闻,大家对白导推荐的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反应冷淡。尽管黄金时段的票很紧张,需要大家尽快作决断,但白导始终保持菩萨一般慈爱的笑容,用真诚与耐心来消除大家的顾虑,最终大家一起走进湖蓝剧场,体验了一种全新的观演模式,感受了一场心灵的震撼,而白导处事时那种优雅从容的姿态也已定格在我心中。 漫步沙州城,探寻敦煌文化,不经意间看到了传说中的李广杏,我喜不自禁:“这就是李广杏吗?听说今年李广杏开花时遭遇强霜冻,导致坐果率极低,价格涨到四五十元一斤?”卖水果的小伙子笑了:“没有那么贵。小的十块钱一斤,大的二十块钱一斤。”“那就来一斤大的尝尝。”我正想进去挑,小伙子已拿了马夹袋到筐里拣起来。看着小伙子尽拣大的红的往袋子里放,忽然觉得自己的防人之心有点多余了。离开水果店,本来没有购物打算的我,突然有了买点敦煌特产的冲动,于是,拐进了“好回客特产店”。店里所有的货都是明码标价,价格也很公道。我看葡萄干不错,不仅粒大,壮实,干燥,还带一层白霜呢,随手捡起一粒黑加仑葡萄干嚼了嚼,软糯厚实,酸甜可口,毫无涩感,当即决定买几斤,还跟老板交换了联系方式,以后想吃敦煌特产了,就可以直接让老板发快递。有意思的是,第二天我们就忍不住做了一回“好回客”,又买了一些杏仁、葡萄干、枸杞等。一回生,两回熟,我们跟老板随意攀谈起来。老板郭有文不仅性格豪爽,幽默风趣,而且人如其名——有文化。我们一边品着醇厚的敦煌老酸奶,一边海阔天空地闲聊,从正在俄罗斯举行的“世界杯”谈到中国体育的发展趋势,从古代的丝绸之路谈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从公民素养谈到宗教信仰……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郭老板侃侃而谈。我由衷地感慨:“虽然到敦煌才两天,但我已经感觉到敦煌人的文化素养了。街道干净整洁,开车的人也很文明,看到有行人过马路,老远就会自觉减速停车礼让。最让我想不到的是,在鸣沙山景区休息时,落在椅子上的手机居然还能失而复得。”郭老板自豪地说:“我们这里有莫高窟,信教的人多,捡到东西还给失主,那是很自然的,从来没有偷鸡摸狗之类的事情。我们这里重教尊才,读书风气好,敦煌市平均每户人家一个大学生,但是我们敦煌人不追星,也有大明星带着保镖招摇过市的,但没有人会去围观。” 告别郭老板返回酒店途中,意外地发现了一道“党河风情线”。姑且不说璀璨的灯光下如梦如幻、多姿多彩的万种风情,单是党河东岸那道460米的敦煌文化墙就足以令我流连忘返了:有高3.2米、长60米的景德镇瓷板画,展示了15幅莫高窟经典壁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有81章《道德经》,用红色大理石镌刻,非常醒目,原文与译文上下一一对应,便于观者阅读和理解;有近百首《唐诗选读》,都是从《唐诗三百首》中精选的脍炙人口、盛传不衰且适合背诵的名家名篇;还有集“儒、佛、道、孝、忠、义、廉”为一体的人物壁画,生动演绎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贤臣良将的生动事迹……更为巧妙的是,党河边因水参差蜿蜒的大理石护栏是用敦煌文化元素图案和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来装饰的:有修身之道,如孔子的“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有处世之理,如周国平的“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惟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有惜时警句,如陶渊明的“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有励志名言,如爱因斯坦的“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我不知道两岸的大理石护栏上到底镌刻了多少条经典语录,只觉得这些语录串联起来就是一条多元文化汇聚的河流,与敦煌人的母亲河——党河相依相伴,源远流长。 徜徉在党河风情线上,目之所及,皆是文化。我想:白导、卖水果的小伙子、马路上的司机、郭老板等敦煌人身上所体现的“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大概就是这条“崇高唯美、包容开放、向善守正”的敦煌文化之河滋养出来的文明气质吧。 2018年7月12日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