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行走贾湖 |
正文 | 最早知道贾湖是在2008年12月,那时我在郑东新区打工,离那里的如意湖很近。一天晚饭后步行到如意湖看到了造型别致的建筑才知道是河南省艺术中心。在那里看了介绍,才知道贾湖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可以吹奏的乐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 贾湖是我们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距北舞渡镇南1.5公里偏西的·一个三面临水名不见经传的古村落。1961年以后因为考古专家偶然的发现,这里成了以舞阳贾湖遗址为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类型,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三年前就想骑行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领略那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贾湖文化。2019年3月的一天,在郑州与好友孙迅雷等一起参加爱心公益活动,一位老家是贾湖的好友范翠梅知道我爱骑行后,就建议我有时间去贾湖看看。3月28日骑行舞阳,过北舞渡南行不远就见到一条长约两公里的东西路路口立着的的牌坊,正中石块上刻有贾湖遗址四个朱漆大字,四字上面横着的是贾湖遗址——骨笛。只是因为老同学新勇哥在舞阳等着我,因而第二天归途专程前往贾湖。 与老同学说起这次来的目的是想看看贾湖遗址,老同学告诉我说:“在贾湖遗址的八次挖掘中,共发现32支丹顶鹤尺骨做的骨笛还有大量陶片等。因为像兵马俑一样保护起来费用太大,因而又封存了。”那天晚上,和参加过当年河南省组织的十四个地区的文物专干、组成的考古队的考古工作的、许昌市魏都区文化馆徐鸿禧老师说起我来舞阳看贾湖遗址的事时,徐老师告诉我说;"最早发现贾湖遗址的是舞阳县博物馆馆长朱帜。1961年夏天被错划成右派的舞阳县文化馆的文物专干朱帜,下放到贾湖村劳动。有一天他在村东开荒时发现村边的凹地里零星散落着几块陶片,陶色暗红质地古朴,不像是近现代的东西。由于自己身份特殊,朱帜只能将贾湖村外的这个秘密深埋在心底,直到他离开村子,都未向任何人提及。过了几天,他在附近的土坡和壕沟里又陆续发现了少量的骨头碎块和类似红烧土的土块。所谓红烧土,就是被烧烤而陶化的土块,呈现砖红色,常见于原始部落的住房遗址中。强烈的职业敏感让朱帜意识到这可能是古代文物的碎片,那片荒地之下很可能隐藏着一个不寻常的秘密。1978年冬的一天,贾湖小学教师贾建国带领学生到防洪堤外平整土地。发现下面是一块长方形的石头,他注意到,这块石头的一侧被打磨成刀刃的形状,一些石器的残件和破碎的陶片陆续出现,其中竟然有一个较为完整的陶壶。随后交给了舞阳县博物馆馆长朱帜。” 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周道到舞阳调查,确认贾湖遗址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1983年3~5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陈嘉祥、郭天锁、冯忠义等首次到贾湖试掘。试掘面积50平方米,发现陶、石、骨器数10件,发现窖穴11座,墓葬17座。从1983年起至2016年,贾湖遗址先后经过8次考古发掘,揭露遗址约3000多平方米。发现有房址座、窖穴、陶窑座、墓葬座、兽坑、壕沟等各种遗迹近千处。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龟甲、动物骨骼及植物颗粒等遗物5000余件。其重大发现主要包括:七孔骨笛,契刻符号,酿酒技术,家畜饲养,炭化稻米等。专家们研究后认为贾湖遗址主要分布在淮河上游的支流沙河和洪河流域,最北可达颍河汝河流域,现已探明遗址总面积5.5万平方米。具有中心聚落的性质,其文明已达到相当高度,是一处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古代聚落遗址, 贾湖文化属于早期华夏文化,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人男性平均身高在1.8米以上,成年女性高约165到170厘米。有多位男性墓主人,身高达到了190厘米以上,身材匀称健壮 。考古学专家选取了贾湖人的颅骨、鼻翼宽度、上齿槽弓特征,牙齿大小等人类学指标进行测量,结论是贾湖人颅骨呈卵圆形,上方有矢状突起,颅骨壁是圆弧形,每一项人种学指标都都与现代中国人接近。这至少说明,距今约9000―7500年,在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的这个区域里,贾湖人身材应该是相对高大的。其出土的文物是研究音乐、文字、稻作农业、酿酒、家畜起源等领域的重要实物资料。 依据丰富的出土资料,贾湖遗址的时代得到较准确界定,这个遗址始于约9000年前,终止于约7800年前,持续使用了大约1200年。根据墓葬、房基等因素综合考量,学者们认为石器时代的贾湖人口在160-260之间,早期少,晚期多。也有人认为,晚期可能有三四百人。如今村里九成以上姓贾,祖上在明初年间由山西大槐树迁移来的,现有200多户千余人,基本实现或接近于了小康。” 3月29日上午离开舞阳县城北行,直奔贾湖村。在通往贾湖村的路口,路北的山墙上贴有一“中国贾湖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鸟瞰图。”过一三门四柱“每根柱子的基座上都有一尊威武的石狮子”刻有贾湖遗址四字及横挂一骨笛的牌坊,沿干净整洁的柏油路西行,只见中间花坛里一片青翠碧绿。路两旁的每杆路灯柱子上都挂着“一杯贾湖酒、品味九千年”和“学习贯彻十九大”等宣传牌。高大的银杏树少数已绽新芽。田野里麦苗青青,油菜花黄。一阵风过,送来阵阵油菜花香。骑行约四里来到村东头。一条南北路横在眼前。路东立着一块方形石碑,上面镌刻着“贾湖遗址”。路西的民居山墙北面有一用绳子和木棍绑在一起的古色古香的牌子“贾湖遗址风景区民俗村东入口。”村东头路北是一两层的仿古建筑的村委办公楼。楼前的广场中央一面鲜红的国旗迎风飘扬着。办公楼东面的广场的北头是村里的文化大舞台。办公楼与舞台之间立着几个介绍历史悠久的贾湖文化的牌子。 由村东头南北向的护村水泥路南行不远,路西就是面积不算太大的简易的贾湖遗址公园,说是公园,却大门紧锁。只能像去售楼部看小区规划的沙盘一样,隔着护栏看看两个大亭子下的遗址。遗址展示区面积约有十亩大小,用白漆刷的铁栅栏将四周围起,高约一米左右。遗址展示区有三座仿古草棚,呈南北走向,一字排开。在绿盈盈的草地上,有14座房屋的模拟轮廓,有主室、配房,结构设计像模像样,路东就是一片片的麦田和盛开的油菜花,田地下面就是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的贾湖遗址,一个规模较大、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路边的桃花已盛开着。用手机以油菜花为背景拍了异地的桃花。不远处传来阵阵蛙鸣,让我顾不得欣赏路西一排排灰砖、灰瓦家家户户都通上了天然气的民居。一直来到湖边,这就是只听说没见过的贾湖。湖水碧波荡漾,不时有蛙声,衬托着小村的静谧。时有水鸟用翅膀拍打水面飞鸣着,留下一串串涟漪。湖南岸是一片片未发芽的树。沿贾湖北岸的水泥路西行,湖旁桃花、油菜花竞相开放,梨花已是花少叶多。路旁是很有规律的路灯,每根灯杆上都有两只带“贾”字的灯罩罩着的灯。路北的民居清一色的灰砖灰瓦门楼。有的户家门前有一片竹林,有的门前放着几盆花卉,有的户家门前放着一只许久不用陶缸或石磨;有的户家门前还挂有厕所革命的牌子。转弯顺着贾湖村西边北行,灰河在这里绕了个弯,暂停了流淌的脚步,形成了一个小湖。湖水清澈荡漾,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大地上,老远就看到几个人在湖边的亭子前观看着、议论着,亭子西面是一座新建不久圆形七孔的桥。在亭子前的空地上停了车,走近一看,只见亭子下门额上刻着“尊祖亭”三个字。中间矗立着一个古石碑,斑驳的文字记载着贾湖村的历史,也时刻提醒村民们牢记历史,牢记祖宗的恩典。仔细再看看到了柱子两旁的对联; 莫忘那个道以德、牢记礼为孝之本 越明清源远根深忠孝修齐昭昭德泽荫后代 延万世树茂叶伟耕读治平穆穆善廉彰先贤 过了尊祖亭,到了贾湖村的东西向的主干道,后西行路过路北的一株粗大的长满榆钱的老树来到横跨贾湖的青石桥上整座桥长大约十余丈,宽约两丈。仔细观看了桥栏的石板上雕刻的本地出土的各种文物及资料,知道目前贾湖拥有9项世界之最:在贾湖遗址内,发掘出一批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石镰等实物,表明早在9000年前,贾湖先民已学会种植水稻;中美两国学者通过对出土陶器内壁上的残留物进行研究证明,贾湖人用大米、蜂蜜、山楂等制造了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酒”;中国最早的家猪就发现于贾湖遗址,遗址内还发现有埋狗坑,证明在贾湖时期狗已经成为人类的朋友,中国是世界上家畜驯养的起源地之一;日本鱼类研究专家中岛经夫对贾湖出土的鱼骨研究表明,贾湖人曾将捕捞后吃不完的鱼养殖起来繁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地之一;贾湖先人还用鹤的尺骨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还能演奏的七声音阶乐器——骨笛。被称为“中华第一笛”。它把人类音乐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贾湖骨笛于1986-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贾湖遗址出土。骨笛系用鹤的尺骨制成,多为7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竖吹方法测试,可奏出六声音阶的乐音。其中有一根鹤笛,八个音阶,仍然可以吹奏。和现代乐器相比,那根可以吹奏的骨笛上的孔的位置非常精确,八度音和现代乐器的音的频率非常接近。此遗址骨笛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史前音乐文明的高度发达。这是我国音乐考古中继湖北曾侯乙墓编钟和编磬之后,又一重大的考古发现。如何在如此薄的骨头上打出一个个圆孔,至今仍是世界未解之谜。目前,贾湖遗址共发掘出骨笛30余支,有2孔、5孔、6孔、7孔、8孔之分,有些骨笛尚可吹奏乐曲;遗址内出土龟甲、石器、陶器等,其上的十几种契刻符号,早于安阳殷墟甲骨文4000多年,更领先于古埃及纸草文字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墓葬中发现的装饰品、葬龟、叉形骨器的成组随葬品表明贾湖先民已经有了巫术仪式和原始崇拜的意识,贾湖也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地之一;2016年岁末,贾湖遗址又有一个惊世发现。在人骨上检测出丝蛋白质,表明贾湖人已经开始养蚕纺丝,世界上最早的纺织业起源地之一。贾湖遗址发掘出土的绿松石制品,大多为装饰品,都经过细磨和抛光处理,造型精美,表面润泽光滑,有些器物的透光性相当好。在目前中国发现的绿松石中,贾湖的年代是最古老的。贾湖先民开了中国人绿松石装饰物最早的历史。 贾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鼎。在中国文化中,鼎是最重要的一种礼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元素符号之一。从年代来看,目前陶鼎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贾湖遗址,人类最早使用的鼎也应始于贾湖。 贾湖遗址的发现,改写了世界音乐史、酿酒史和文字起源。它也因此被确定为20世纪的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被誉为“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站在贾湖桥上,我寻思良久。农业耕作、陶器制作、结网捕鱼、畜牧养殖、纺织缝纫、乐器制作、符号刻画、阴阳观念……这些扑朔迷离的远古神话,几千年前在贾湖就一一成为了事实。看着贾湖波光涟漪,湖的西岸柳丝吐翠,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披着长发,身穿兽皮的先民们,有的高举石斧,石铲在田野上垦荒造地;有的拿着简单的捕鱼工具,在湖里摸鱼捉蟹;身强力壮的后生手持骨镖,木棒,正在围捕一头野兽。又仿佛看到村落里,几个妇女,靠着草屋的木柱,低着头,用骨针连缝兽皮衣服;一些妇女们正拢火烧烤兽肉,鱼虾,给野外劳作的男人准备着食物。赤裸着身体的孩子们围着火堆,看着烧得流油的食物直咽口水;又仿佛听到村头传来阵阵悠扬的笛声,那是几个年长的巫师围坐在一起,一边吹着孔数不同,粗细长短不一的骨笛,一边口中振振有词,祈祷风调雨顺和全村的平安…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智慧和勤劳,吃着纯天然无污染的食物,徜徉于湖水之滨,赏湖光水色,捉肥美鱼虾,饮甘冽醇酒,过着不愁吃穿如闲云野鹤,又如神仙的日子, 那时的人们捕获回来的猎物充足,有鸡、狗、猪、等,蓄养起来,和人一起生活,狗死了也舍不得吃狗肉,而是把狗深埋,因为他们懂得尊重动物就是尊重人类、尊重自然。而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比那时提高了,生活质量却远远不如几千年前的先民们。重要的是我们不知道遵循自然规律,大肆捕猎野生动物,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结果,我们吃的什么喝的什么?住的又是什么? 贾湖的魅力吸引着我,让我两个多月内两次骑行贾湖,让我感受了贾湖的春天和夏天;感受了贾湖人的淳朴善良和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浓浓的情;感受了贾湖人为贾湖遗址的保护做出的诸多付出。“俺村不能起坟,不能深翻土地,甚至不能打井修渠。一句话,不能搞啥基本建设。”这一无需诉诸文字的村规民约,已成为村民长期固守的规矩与习惯。因为他们知道世界各地到处名胜古迹,但最多上溯到千年前,唯有贾湖能够改写泱泱全球5000多年的历史,并载入教科书,唯有贾湖能够拥有9项世界之最,因而贾湖是一块深埋地下的璞玉,是一座宝藏,镶嵌在舞阳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贾湖是不仅仅舞阳的,贾湖更是中国的、世界的、是全人类的!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无私付出,才让贾湖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殷墟等这样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得以较为完整地保持了它的原始面貌。 同时,我又想到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是相辅相成的。许多古文化遗址保护区内存在着因为保护遗址,不能发展工业,不能搞城建,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绝大多数村民致富无门,甚至住房紧张问题都长期得不到解决。 公路绕着走,桥梁躲着走,有项目不让建,人们眼巴巴看着周边村发展得红红火火,自己却守着金碗要饭吃的现象。因而注重保遗址的同时也要考虑民生,好在漯河市政府非常重视遗址的开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起点,走“郝堂”模式,通过对学校、农户房屋、街道的改造,展示贾湖先民生活场景,把贾湖村建设成为融历史传承、乡村风貌与一体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愿贾湖的明天更美好!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