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53年前:“第一时间”学雷锋
正文

53年前:“第一时间”学雷锋

1963年我正在上中学,那年的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我所在学校的师生们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于“第一时间”迅速掀起了学雷锋热潮。53年后的今天回想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心生激情——

板报速刊主席题词。那天早晨,我在家吃饭时,听到挂在墙上的纸盆木箱式的广播喇叭播送了这个消息。我是校团总支宣传委员、学生会学习委员,学校出黑板报的事由我负责。我急忙跑到学校团总支书记老师办公室,向他汇报我的想法:等刊登毛主席题词的报纸一到,我就出专题板报。老师说:“我也听到广播了,我也正想找你布置这事呢——咱俩想到一块儿了——报纸来了马上交给你!”第二天,我手捧那张《人民日报》,利用午休和自习时间,将毛主席特有的草书体“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大字,临摹到板报的正中央,左面转载了报纸配发的有关文章,右面刊登了学校关于向雷锋学习的具体要求。黑板报镶嵌在学校正大厅墙上,全校师生很快都看到了,引起了热烈反响,学习活动就此拉开序幕。

师生共学《雷锋日记》。不久,《雷锋日记》出版发行了,学校又及时发出通知,号召老师和学生团员人手一册,结果,许多同学也都买了,很快形成了全校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我当时就觉得,雷锋的事迹看似平凡却很感人;他的日记语言平实朴素,但却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芒,而且富有哲理,充满理性。我少时就喜欢文学,所以还注意到,日记中随处可见的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更增加了它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其中许多段落,简直就是名言警句!除了《雷锋日记》之外,我还“偏得”了一份教材——著名艺术家、时任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安波写的长诗《雷峰颂》——一位到我们学校来实习的老师,看我喜欢文学,特意买来这本书送给了我。读了日记和长诗,我曾暗自与雷锋做过对比:论年龄,他只比我大五六岁;论文化,他也是初中程度;但在思想、认知、境界乃至文学水平各个方面,却都是我遥不可及的。在与同学交流中,发现不少人都有似我之感叹。所以,大家心怀敬佩读日记,便更加自觉认真,交流心得体会全都发自内心。

雷锋颂歌响彻校园。那段时间,陆续有著名词曲作家创作、著名歌唱家演唱的歌颂雷锋的歌曲传入校园,如《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抢》、《雷锋我们的战友》、《八月十五月儿明》等等,音乐老师立即教唱,或组织排练演出节目。出于对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敬仰、热爱,出于学习雷锋崇高思想的自觉和愿望,这些歌曲大家学得都很快,唱得都特别投入、特别有激情。老师还教我学唱适合独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反复让我听胡松华、才旦卓玛演唱这首歌的录音。学会之后,多次在学雷锋活动中汇报演出,动情处,哽咽落泪;激昂时,近乎怒吼。这首歌,成为我最喜欢唱的歌曲之一,也是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参加有关活动时的“保留节目”之一。

好人好事不断涌现。雷锋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为集体为人民群众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他“始终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愉快”,他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是,同学之间在校互学互助;谁家有困难,大家主动去帮忙;不少男同学放学后到缺少劳力的老年人家挑水、劈柈子、搓煤球,女同学则帮助搞卫生……一开始是去“找事做”,后来越来越成为自觉行动,渐渐蔚成风气。

雷锋精神滋润心田。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知道了,雷锋的事迹材料,并不是在他因公牺牲之后单单为了纪念他现总结的;他生前就已经成为先进典型,他的事迹早已在军内外广泛传扬,当时被誉为“东北的一团火”。所以,我们越学越感动,越学越感受到心灵的洗礼。逐渐领悟到,雷锋精神其核心实质,就是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就是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就是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真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这些与雷锋年龄相仿、差不了几岁的同时代的人,从内心深处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雷锋精神确实是开创了一代新风!我们当时刚刚进入青年时期,那个时期的特点就是可塑性强;回首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可以说,雷锋精神在我们成长的关键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滋养、激励、导向和榜样作用。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2: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