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是大编辑 |
正文 | 现在有一个很的好词:被什么什么,比如:被选择、被平均、被服务.......时下这种充满无奈和自我调侃的语言,最能反映中国文化本质的自由性,也反映当代人的文化觉醒。中国古代语言文字非常简洁,用字很少,意义丰富,确实是非常优秀的文化。但是,现在人真正弄懂古文的不是很多。主要原因不是古文难学难懂,而是现代人学习古文,不是跟着古文学,而是跟着现代人学,表面学的是古文,实际上学的是现代人的思想。古代的文字,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个人理解和解释,特别是统治者是文化的掌握者,反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和需要,所以,中国人历来是“被学习者”、“被教育者”。今年的春节,央视通社会采访,在宣传“孝”文化,让记者在街头巷尾问各色人等:你家孩子孝顺吗?你认为怎样才是孝顺?其实,中国有个传统:家丑不可外扬。儿女好不好,聪明人哪有人在外边说的?当然,记者采访后,也是选择播出的,不符合宣传目的的采访是不播出的。主流媒体能否告诉观众:孝顺是什么意思? 中国关于孝的文化多来自孔子的思想。 《论语》很多篇章中谈到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贤贤易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后来有人总结为“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老子无过天无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慢慢地,人们就接受了上者可为所欲为、下者只能逆来顺受这样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难道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吗? 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在于它的本质的自由性。中国的文字也特别机智,特别幽默有意思。比如一个词表达的意思,作者表达的意思是一回事,别人怎么理解又是另一回事,别人怎样解读和利用又是另一回事。比如孝顺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孝的动词是模仿,孝的名词是样子;顺是什么?顺是顺承、跟进。孝顺的意思如果放在老子和儿子这里,那就是老子做出好榜样,儿子跟进学习,慢慢超过老子,比老子做的更好。如果放在上下级那里,那就是领导做得很好,下级跟进学习,慢慢比领导做得更好。所以,古代文化中又有:子不孝、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过。孝也好,顺也好,都是相对的、公平的。 如果文化成为特权,成为道德绑架、情感绑架的工具,这个文化慢慢就不被人所选择,就会不断走向沉沦。 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定是具有自由性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在现实社会发展的检验中生存发展。中国文化曾经先进,所以中国曾经先进过。历史的错位造成文化精神的偏离;狭隘的文化只会让民族前进的道路越走越窄。凡是自动走向沦落的文化,首先应该是文化的自我反省。如果一种文化不具备自我反省功能,或者已经失去这种功能,没落便不可避免。“被xx......”的调侃如果是一种文化觉醒不啻为一大幸事。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