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无题六十 |
正文 | 有一次考试,正在安心答题,进来个监考的人,穿着跟很高的高跟鞋,昂首阔步的从后门走到前门,在安静的教室里听起来分外刺耳,几乎一下一哆嗦,走到讲台上也并不消停,用两根手指饶有兴味的扣着桌子,一下一下,就好像是在敲某个久敲不开的人家的房门,幸好任课老师过来了,还算收敛一些,不过依然大声讲着话,好像“豆腐西施”杨二嫂一样尖着嗓门,对老师说:“啊,老师,其实我也是这个专业的,只不过早毕业几年,后来就直接留校,进了教务处了”,老师一脸惊讶,“咦,你也是这专业的?怎么没印象呢?”“啊哈,当年我们这门课没有考试,直接交论文的,所以我就没上过课,自然也没有见过老师”。闻听此言,我宁愿自己不是这个专业的,丢人啊。这位前辈大约是想借机显示自己混的比较好,摆摆“老前辈功成名就”的谱,可惜啊,谱是没摆出来,倒是暴露出不少丑恶面,反而让人羞与之为伍。 由此看来,人切不可“标榜”,未曾如何先把履历身家摆出来,像阿Q一样,话未三言就迫不及待的表示自家祖上也曾阔过:“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殊不知,自己身上这件破棉袍也并未因为显赫的家世而增光,反而给祖上丢了人,“哎呀,你们先前这么阔,怎么现在就成了这样,实在惨点”。不能“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反而把祖上拽出来和自己一起丢人,何苦呢?譬如我那位前辈,如此“放浪形骸”的低素质行为,并不会因为“我也是这个专业的呢”,“我进了教务处了”而一摇身变得使人艳羡,让人肃然起敬,反而会使这个“专业”和“教务处”因为出了她这样的人而抹黑,让人感到因为与她扯上关系,而羞愧,而不自在,而感到被羞辱,顿生“清理门户”的冲动。 但凡如此,必是现在并不如意,心虚之下,自信心大减,又生怕别人看不起,只好拽出几个其他的掩饰装装门面,或是学历,或是家世,或是钱财,一件一件摆出来,自己躲在后面,挺着胸膛,昂着鼻孔,假充自信。自身有一真才实能足以显名,自己无能,只能给身份抹黑,何以增光?名不副实,只会更加惹人嘲骂,比如《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张口闭口必说,“我祖上做过知府的”,“我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精通诗词歌赋”,结果往往授人把柄,“前朝知府有个孙儿,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精通诗词歌赋,可惜后来屡试不中,还把祖产都败光了,穷的没饭吃,沦落到给别人当小伙计的地步,把祖上的人啊,都丢尽了”,那段“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精通诗词歌赋”的神童经历,也只能更加反衬他现实处境的落寞,困窘,更加给别人的嘲骂提供笑料,何苦自取其辱呢。 某个身份的取得,只不过是在履历上再添一笔,美行会给它增光,丑行之下,还是离得越远越好。自己做了大官,当然“鸡犬升天”,先前就读过的学校都升格为名校,纷纷往上靠,连借读过的某个小小的辅导班都会说“某某可是在我们这里读过呢”,要是不幸成了民族罪人,即使真在那儿受过教育,也会被人争先恐后的在校史上除名,消除痕迹,免得跟着丢人,被抹黑,成了“犯罪分子的摇篮”。试看丘吉尔的母校多出名,希特勒的母校,谁又知道多少呢?设若想躺在这身份上提高知名度,给自己镀镀金,最好是自己也混得差不多。比如,假设某人劣迹斑斑,终于被抓起来,投入监狱,然后扯着嗓子喊,“我祖上是高干,当过开国元勋的!”先不说其他人买不买账,他的那些十恶不赦的罪行会不会因为祖上的功勋全部变成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他那做过“开国元勋”的祖上也会从烈士陵园里爬出来,把这个辱没门庭的不孝子一棍子打死。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