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故乡与船
正文

有人说,故乡是村头枝繁叶茂的百年老槐树。有人说,故乡是村里那口长满青苔的青石板老井。也有人说,故乡是傍晚升起的袅袅炊烟,以及那一声声慈母唤儿回家吃饭的深情呼唤。在我的印象中,故乡则是村头黄河大堰上的那艘木船。它就像镌刻在我心灵上一条永不凋谢的美丽花朵。又如一杯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香。每次品起都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我的故乡是鲁北平原黄河下游南岸的一个小村庄。记得在村头的二堰上(比大堰矮二三米,没有硬化,作为大堰的辅助加固部分,故乡人称作二堰),有一艘退役下来的木船。船身长约6米,宽3米。船体大约有三分之一已埋在了沙土里,船身的船板已腐烂很多。我们村的小学离大堰只有几十米远,黄河大堰便成了我们天然的操场和游乐园。每天早操或体育课,我们就在大堰上跑步、做游戏。那艘木船使我们所有男孩子的最爱,争着抢着当“船长”。木船的至高点便是我们抢占的目标。你上去了,我把你拖下来。我上去了,坚持不了多久又会被另一批“勇士”击败。那欢乐的笑声,奔跑的身影成为我永久的怀念。兀自伫立的木船,仿佛一块化石记录了一段生活、一段艰辛、一段历史。

听村里的老人说,那艘船在那里已经好多年。已无人能说出它原来的主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紧邻黄河的故乡人很早便有玩船(黄河船运)的传统。本家的王自兰爷爷年轻的时候就做过很多年。小时候,我们一帮小伙伴经常围在他身边,听他讲那玩船时候的故事,听他讲走南闯北经历的奇闻异事。受时代的影响,当时故乡的人们生活都极其贫困,任何单独的一家都无力承担造船高昂的费用,需要几家人合资建造。故乡没有专门造船的工厂或作坊。上百年的船运发展史却造就了许多造船的能工巧匠。沿黄的村庄几乎村村都有专门造船的师傅。几家人筹措好造船的资金,便会请来村里的造船师傅,根据主家所需打造船的大小,造船师傅会计算出所需要的所有物料,并会详细的注明所有物料的采购地。木料的要求,铁钉、铆钉、锚的尺寸数量等等。据说,铁钉、铆钉、锚等金属制品都是从章丘定制的。等所有的物料准备妥当,造船师傅便开工了。根据船的大小,一般要两个月到半年不等,有的甚至更长。船造好后,为了防腐,通常要刷三遍桐油,等全部干透就可下水了。

船的动力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船上的风帆,舵手会根据风向调整帆的角度借助风力。二是水流的动力。第三便是岸上纤夫的人力了。根据运输功能的不同,又会分为两种。一种是负责行人、商贾南北渡河使用的摆渡船。另一种是负责上下游运输货物的运输船。

听王自兰爷爷讲,他们家的船长7米,宽3米。属于中小型,是运输船。主要在济南泺口至黄河入海口段来回运输货物。新船下水和每次出航前,所有的船员都会祭拜黄河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帆风顺、平平安安。玩船有很多禁忌。比如拉纤的湿了鞋子,不能翻过来底朝天晒鞋底。只能侧起来晒。所有船员任何时候都不能说“翻”字。若是有人无意中说出。则会招来舵手的一顿臭骂。出行尽量避免初一十五等不吉利的日子。船员的构成是参加集资造船家庭中的青壮劳力。所有船员中,年龄最大,经验最丰富,威望最高的人担任舵手。负责航线的选择,船帆的调整,停靠休息时的位置选择等等所有的事情都要舵手一个人掌握,剩余的船员则都是出苦力拉船的纤夫了。

船在泺口装上货物下行的时候,借助水的动力,是最轻松的时候。一般三天左右就会到达。上行的时候,水流却成了最大的阻力。运气好的时候碰到顺风还好点。若是遇上逆风,那些拉船的纤夫则需要用上加倍的力气。通过老人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铁骨铮铮的汉子,一个个光着膀子,黝黑的皮肤上透出力量的光芒。汗水顺着脊背流淌着。拉着那沉重的货船,步履沉重的前进着。一曲低沉的号子与河水的怒吼交织在一起,身后留下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那场景仿佛就是那副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到了冬天,河水上冻封河的时候。那些劳累了一年的船员们可以暂时休息一段时间了。这期间,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碾船。就是对船体进行维修保养。碾船需要在岸上进行。当年,没有任何的大型机械设备。要想把船弄上岸,只能依靠人力。船主会邀请全村甚至邻村的青壮劳力去帮忙。上百人喊着整起的劳动号子,将那沉重的木船一点点的拖上岸,场面甚是壮观。往往会吸引众多的男女老幼围观。船拖上岸后,选择平坦的地面,将船滑(同样,这时是不能说翻字的。故乡人用滑字巧妙的代替)过来,船底朝天。勤劳智慧的故乡人自己发明了一种修补船体漏洞、裂缝用的专用胶。用桐油、生石灰和一种叫做麻的植物的皮,按一定比例搭配后,在碾子上一遍遍的碾,使其充分融合。利用桐油的粘性和防水性,以及麻的稳固性制成的胶,被用来修补船体小的漏洞和裂缝(这也许就是碾船叫法的由来吧)。损坏较大的地方,则需要将整块木板拆下来,换上新的。维修好的船要经过舵手反复检验确认后,碾船工作才算结束。待到来年黄河开河,便可下水继续它的使命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七十年代末期,原先的无机械动力木船,都经过改造装上了机器。从此,那些纤夫便告别了拉纤生涯。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以及各地黄河浮桥的建设,摆渡船的功能被浮桥替代。运输船的水路航线也被浮桥阻碍。从此经历了风雨沧桑的玩船便淡出了历史舞台。村头的那艘木船不知何年何月也已不知去向。但那些拉纤汉子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却世代传承了下来。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2: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