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腹有诗书气自华 |
正文 | ![]() 腹有诗书气自华 庞逢文 我一直很欣赏这两句诗:“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书读得多了,他身上自然会带一股书卷味儿,就会自然而言受书本的影响,言行举止间流露岀读书人所特有的气质,或温雅、或脱俗、或不卑不亢,或典雅大方。 知识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经历中所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个人对客观世界认识得越全面、越透彻,他驾驭生活的主动权就越大,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越强。然而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亲力亲为。正因如此,人要多读书学习,从古人圣贤、仁人志士那里汲取丰富的知识。 中国人读书的传统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读书人浩浩荡荡,挤满了社会前行的大道和小径,他们认识到读书有益。乡村农户的门楣上,常常会镌刻二字“耕读”,既含物质,又含精神,避免了文明的失衡。 伟人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书籍中透岀的人性光辉,让我们对崇高以礼拜、对正义以追求、对历史以敬畏。 当今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的高科技含量,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发展自己,重新打造自己,我们必须像蓄电池那样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像海绵那样,不断地吸取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阅读给了我们观察世界的高度,让我们犹如站在巨人的肩上,视野开阔、思想深刻、头脑睿智。 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是有气节的,苏轼、屈原、文天祥、岳飞等不胜枚举,他们饱读圣贤诗书、心中有大义,他们身上有着那么一种气质,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在不经意间散发岀一种魅力。气质,是经过长时间的自我沉淀和自身修养的积累形成的产物;气质不是一天两日就可以形成的,气质的形成必须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朝朝暮暮的洗礼下浑然天成。 书是人类的朋友。一本好书,犹如一个世界,让人畅游其中;一本好书,是沙漠中一片美丽的绿洲,让人心旷神怡;一本好书,如一位好老师,让人受益匪浅;一本好书,似滋味甘酣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对于书,不同的男人会有不同的品位,不同的品位引导他们品读不同的书籍,读不同的书籍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造就不同的人才,从而演绎出不同的风景。 有的男人喜欢读文学书,或许他是—位感情丰富之人。读文学的乐趣,在于激潜情,兴愉悦,即使久隔几千年,遥距几万里,依然可以令人产生共鸣。读文学作品的乐趣,也在于发人性的复杂性、人世的可能性。 读历史的乐趣,在于破获巨大的秘密,它陶然若勘探得矿,岀土得物。春秋战国,风云际会,从而中原之上,江河之滨,制度的文明或野蛮得以水落石岀,其影响深远。秦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的能量,然而暴力并非万全,气量窄小,便不足以包容九州。明朝的灭亡,因官僚的腐败,人民的颓废。 如今新华书店纸质书籍琳琅满目,购书的人却寥寥无几。信息时代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导致纸质阅读人群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我认为,读书的乐趣,更多地源于纸质书。纸质书,由草木所制,是生命之物。灵魂因纸质书而安,呼吸也为之而畅。纸质书是宁和的,也是清雅的、温馨的,即使看一看它,摸一摸它,也觉得舒服。它的书脊、封面和封底,无不让人亲近,甚至仅仅一瞥,也怦然而应,使人留步,倾身,举手开卷。读纸质书,动容以吟,悟而首号肯,是一种久传的风雅。读纸质书,如居推轩见竹之屋,如穿布衣或丝裳,如以紫砂壶饮茶,是一种不争自高的品位。 饱读诗书的人生是精彩的。一个人历经书香的熏陶,他的精神更加饱满,阅历更加丰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中国北宋大词家苏轼《和董传留别》里的诗句,表明苏轼先生非常看重诗词对人的内化效果。苏轼可谓是腹有诗书、胸怀奇才的大文豪,他堪称是气自华的楷模,他荣登“唐宋八大家”的宝座,可谓实至名归。 唐宋那些知名的诗人词家,都可看作是气自华的表率。中国腹有诗书的大文豪不胜枚举,如钱钟书、朱自清、丁玲、金庸、琼瑶、莫言等,他们用自己的卓越表现,为“腹有诗书”增添了新的内涵。 多读好书,不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求诗书入胸、气度高华,用阅读来浇灌自己的灵魂,用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品位,在阅读中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者:庞逢文 通讯地址:广西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广西钦州泰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邮政编码: 电子邮箱:@·com 性别:男 岀生日期:1976年9月7日 籍贯:广西钦州 联系电话: 微信号码: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