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庸论道 |
正文 |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四书”之一。为世代文人所推崇,成为国学经典。共分为三十三章节,通篇都讲到了道的含义。何为道,在《老子》中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似乎深不可测,不是凡人能及。中庸开篇讲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遵循天性就是道。子思将触摸不到的道,化为身边的行为准则。天下之达道五,“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所以行之者三,“知、仁、勇”。 子曰“道之不行也”,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愿因是什么呢?物极必反的道。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过与不及的问题,难以达到中和。贤能的人做的太过也,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中庸论道,执其两端,避免过犹而不及。得道则修道,修道则一以贯之,勿半途而废。 “道不远人”。真正的道是不能远离人的实际行动,道离开了人,不可以为道。君子之道有四,事父,事君,事兄,事友。孔子以他儒家的风度自谦道,丘未能一焉。此时的道不再是非常道,而是将道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读《中庸》之时,将道化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理好君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上下级的关系。事父则是孝。百善孝为先,在古代人们可通过举荐孝廉进入仕途。道不远人,须臾不可离也,道离开了人,非道也。在平常生活中处理好五伦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践行道的修养。摈弃心中的杂念,修身立道,谨慎而行,勤勉而道。 在《中庸》里,道不再是天上的星辰,遥不可及,触摸不到。君子素其位而行。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做到本位,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也是提倡甘愿当作一颗螺丝钉,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是修行自己的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不去羡慕别人反而富贵,也不哀伤自己的贫贱。所谓君子,安贫乐道。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遵道而行,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当君子的道达到至也,天地之大载道也。 “天地之道,可一言尽”,’这一言极为“诚”,待人而诚,待物而诚。在现代的生活中,人无诚信不立。失去诚信的人,连乘坐飞机、动车交通工具也受到限制。诚者,是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诚,言而信,信而行。这就是道不远人。人做到了诚,就是道在人性中的具体表现。道不会远离常人。诚者,天之道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一步一个台阶,修行自己的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坚持不懈,修道而为。在生活中,遵道而行,与道为伴。道既是广大而精微的,大到天地,小到尘埃。 君子之道,居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中庸论道,人们是有道可循的,沿着君子之道,修身立道。天道,及其无穷焉,可以覆物;地之道,载华岳而不重,万物载焉;山之道,草木生焉,宝藏兴焉;水之道,及其不测,货财殖焉。君子修道,应是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切要从身边的事做起,循序渐进,就是《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则。修道必是漫长的,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