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道州凉亭文化 |
正文 | 少年时在家干农活,有一样很苦很心烦的活儿,就是上山砍柴火。房子周边五里地是没有硬柴可捞的,只有走十多二十里路进入深山。我那是只有十来岁,清晨五点就跟着大哥进山,到十点挑着柴火返回,肚子是饥肠辘辘,头顶又是烈日炎炎,每走一步都是气喘吁吁。那是离家一里地路旁有一棵樟树,每次打柴回来,恨不得一脚就踏到樟树下面歇息。这棵樟树就是天然的凉亭,打柴回家的三里五里地人们没有不通过这里时停肩歇息的。这樟树是隔壁生产队的,后来这个队的人为了贪钱,将这棵树砍了买钱,也得到的惨烈的报应。我的一个小学五年级同学在返学时捡了一些枝桠回家做饭,当天夜里就得病没了。原来还说过继到我们生产队的一户亲戚做儿子,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所以这村里对砍树这事后来一直就讳莫如深。村里人一直以来就对古树充满敬畏。 凉亭对于行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在长短旅途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小时听外公说他去广东挑盐,就有一个同伴死在路上了。湖南到广东阳江吧,用脚一步步量,要多少时间,我们现代人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但对于我们先辈来说,出于生计,明知困难也是必须去做的,所以凉亭在他们心中永远是一种期望和厚盼。对苦力人来说,凉亭往往也是他们赖以歇息甚至过夜的地方。对于凉亭的认知,现代人早已抹去了这历史的记忆,但各地残存的凉亭多多少少也可以映衬着曾经的历史,唤起我们的追忆。 古时有凉亭的地方,必有石匠雕凿的石水缸,如果没有水缸,在附近必有甘凉的山泉或水井。凉亭内,一般还配有条石或木板凳,以便行人休息。在过去,凉亭还有亭产,方便看亭人煮茶、担水,供过往行人饮用,茶水免费、兼卖草鞋和小吃零食补贴家用,这也是积善积德的行为。凉亭的石柱常常有名人撰写的切景、切物、切人、切事及劝世的楹联,有的则写有凉亭赋之类的文章。如位于东门乡下关村万里亭。六柱歇山顶,写有“劳人释负暂停肩,旅客倦行聊驻足”这幅楹联。 位于四马桥镇富足湾村陈家亭。上面的小青瓦仍在,下面砌的青砖条石,朴实厚重。但离凉亭不远有一方高90cm、宽90cm的“嘉熙已亥中元(公元1239年)”,771年前的宋代摩崖石刻,字迹清晰可认。上刻有“玉峰高不危命工**以夷斯道有乐善者能田陆绩为廉其功兴斯道相为无穷云”之类劝喻的话(见下图)。陆绩,是东汉人,容貌雄壮,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史载,陆绩容貌雄壮,博学多识,为人正直。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承事业,辟陆绩为奏曹掾,专注于正确的道理。后转任郁林太守,加偏将军,让他统领士兵二千人。郁林郡地处岭南边远穷困山区,为体察民情,安定地方,陆绩经常跋山涉水巡视各县。陆绩任郁林太守多年,为官清正廉洁,轻徭薄赋,爱惜民力,深得百姓爱戴而州郡得治。陆绩学养深厚,曾为易经作注,又作浑天图。自知将会逝世,便作辞说:“有汉室志士吴郡陆绩,幼时整修诗经、书经,成年时擅长于礼经、易经,受命南征,遇上疾病,遭遇命运的不幸,呜呼,悲哀啊!”。 陆绩留传下来的有两个故事,一是怀橘的故事,后人有诗云: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二是廉石的故事,离任时家私太少,以石压舱,运回的都是普通的大石块,都称赞陆绩的清廉,并把陆绩家门口的大石块称廉石。 古联中有“富贵须自守虽高不危虽满不溢,德才无他长有功勿伐有能勿矜”。陆绩之所以居高不危,一是以廉兴其功,二是以道治其学。可惜好人命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绩去世,年仅三十二岁。 道县城西南人民医院后1.5公里有个双屋亭,俗称“双巴凉亭”,为古道州西南重要的驿道起点站。始建于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古称“新道”,现在叫“潇贺古道”。据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志·交通运输》记载,“新道”起于湖南道县双屋凉亭,经江永县进入富川县境内,经麦岭、青山口、黄龙至古城止。陆路全程为170公里,水路则顺贺江直抵广东封开。“新道”路宽1~1.5米,多为鹅卵石铺面,也有用青石块铺成的。道路蜿蜒于萌渚岭、都庞岭山脉丘陵间,北联潇水、湘江,南结富江、贺江和西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新道”紧密相连,为楚越交往打开通道。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楚南日记》中记载“大道两旁分植乔松,如南岳道中,而此更绵密。”可惜此景不在了,连凉亭也只余一座,碑文尚在,“州西五里许,有种福亭。建自前人,历有年所。上通西粤,下达南湖,小住为佳,是息肩之得地;肩夫尔止,宜润物吻之有资;每逢游子停骖,尚虑嗟兴足;如有骚人选项胜,何以搜尽枯肠。诚以地当冠盖之冲,岂恃一椽足庇,愧少杯盘费,难期七碗生风。加之未补垣墉,交侵风雨;纵堪容膝,讵足蔽身?爰议更建斯亭,兼买义亩。倡首者或输膏壤,同心者共解奚囊。集狐腋以成裘,用鸠工而兴役。从风者众,不日观成。聊舒客路之艰,共饮仁浆之渥。由是偶停游迹,何殊高树凉归;爽沁枯喉,奚啻望梅渴止。当红叶秋深之候,过客停车;唱黄河远上之音,有人画壁。请勒芳名,代序”。文以载志,以怡情,读这碑文,也如饮清泉,品名茶,畅心怀。 道县寿雁镇上李家至长田之间的福寿亭,6柱青瓦房顶,民国九年夏建。该亭基本保持完好,石水缸尚存,凉亭内木板凳也还有一块。柱上三幅对联:“过客闻风心便凉,游人见影身先爽;切莫附热趋炎,正好养精畜锐;常容先进出风头,长替后来留地面。”对联语带双关,诙谐成趣,喻意深远,很是使人耳目一新,洗身革面,善人心,做好事。 道县为交通要道,境内有十一条古道,每四五里地一个凉亭,但现在残留的已经不多,这是过去上千遗留下来的物质的残存和精神的伸递,是文化的缩影,亟需政府出资保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凉亭没了,文化的传导这没有了载体。道县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对于古迹的保护确一直滞后,典型的例子就是红军墙。原墙拆毁,移到现在的位置,已经失去历史的原貌,无论作任何的装扮和粉饰都是无济于事的。道州古城小西门东阳拐子井乐善亭,民国十七年修造的,也是古道州通往永州府古道的必经大道。该亭正好位于连接道州、东洲、潇水北路的湘源大道正中。现在面临拆毁危险,现在开发商可以拆一个亭赚一千万,怎么算也没这个亭子的历史价值大。能不能保留下来,在这里留三五亩地,建一个小广场?拆了就没了,永远消失了,一段历史看不到了。要让人失其国,先灭其史。先人留下的遗存,能够保存下来,是对历史的敬畏。现在的人只要赚钱,什么都无所谓了,唉,真可惜。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