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个令丈夫魂牵梦萦的女子 |
正文 | 她是一个令丈夫魂牵梦萦的女子。她逝世后,她的老公千里迢迢把她运回四川,葬在家族墓地,还亲手种下三万棵雪松以示纪念。 她逝世十年后,她的老公为她写下了堪称“天下第一悼亡诗”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深思念,让人读来无不动容。 想必,你已经知道他的老公是谁了。是的,她的老公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俗话说得好: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个女人何德何能,让苏轼这样一个天纵奇才对她用情如此深厚? 1、有过人之才 她叫王弗,她的父亲叫王方,据说是苏轼的老师。王方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认为如果不把其变为自己女婿的话,那自己就太傻了。 于是,苏轼十九岁时,迎娶了年方二八的王弗。新婚的妻子年轻貌美,非常贤惠,侍亲甚孝,对丈夫更是关怀备至,二人非常恩爱。 苏轼虚岁二十一随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一起进京应考,苏轼的一篇文风清新洒脱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让主考官欧阳修赞赏不已,由于欧阳修的极力赞赏,苏轼一时声名鹊起,只要他的新作一出,立刻就传遍京城开封的各个角落。可以想见,当时的苏轼是多么的春风得意,又会是多少名门闺秀的梦中情人。然而,苏轼对王弗情有独钟。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大意是:刚结婚的时候,王弗并没有说自己读过书。婚后,见苏轼读书,总是整天不离左右,苏轼并不清楚她是否理解书中的意思。后来,苏轼偶尔忘记了书中所言,王弗竟然准确地说出苏轼所忘记的内容。苏轼询问她其他的书,她都记住了,才知道妻子是个聪明而又娴静的女子。 可见,王弗是一个聪惠的女子。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才子,自己怎么可以目不识丁呢?所以,她用心学习,丈夫读书的时候,她一边做女红,一边把丈夫读的书熟记于心。苏轼发现,妻子俊秀的外表下,还有一颗聪惠的头脑,这怎么不令他对她另眼相看了呢? 2、有相夫之德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写道: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大意是:苏轼在凤翔做官时,王弗跟随他到了凤翔。苏轼在外面的所作所为,王弗总是要详尽地询问。王弗说:“您远离亲人故土,不可以不谨慎。”以前父亲也曾这样告诫过苏轼。 苏轼还曾记录下一个小故事:自己在岐下做官的时候,住在一棵大柳树下,天下雪;雪后天晴,土堆上裂开一个数寸的口子。轼疑怀疑是古人藏丹药之处,想把它挖出来。王弗说:“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意思是假如婆婆在的,一定不会把它挖出来的。苏轼听后非常惭愧,就把裂口埋上了。 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弗对丈夫的事业非常关心,她说的话是让苏轼非常信服的,不然,苏轼怎么会不厌其烦地把自己在外面的所作所为告之于她、不厌其烦地听她像父母一样叮嘱自己呢? 3、有识人之明 从苏轼记载的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她有识人之明: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 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 意思是:苏轼与客人在外厅交谈,王弗在屏风后认真倾听,等苏轼回到后堂,王弗会复述他们的对话。有一次,王弗说:“我觉得某人说话模棱两可,一味迎合你的心意所在(也有人翻译为:某人说话总是走极端,只有你说的是正确的),你何必跟这样的人讨论呢?” 后来苏轼的人生道路历遭变故,相当一部分都是拜这个王弗口中的“某人”——苏轼视为铁哥们的章惇所赐。当苏轼住不好,吃不饱,自己摘野菜充饥的时候,他怎么不会想起结发爱妻王弗,怎么会不由衷地佩服妻子的识人之明呢? 王弗还告诫苏轼,一个人太过迅速地和你成为朋友,这样的友谊恐怕不能长久。他感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王弗的原话是:“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苏轼说:“已而果然。”——事实印证了王弗的判断是对的。 要知道,王弗逝世的时候才二十七岁,一个女子,如此年轻,而看人却如此之准,可见其聪明智慧非同一般。 一个女人,不仅外表漂亮,而且内心聪惠,对内,能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外,又是丈夫的智囊、参谋,这样的女子,怎能不令丈夫为之魂牵梦萦?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