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长安三万里------李白的另一面 |
正文 | 看了《长安三万里》,我一直在思考,李白到底是一个怎样矛盾的人? 这个被贺知章看成“谪仙人”的唐朝男人,历朝历代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后世对他的赞誉实在是太高了。因为他才华横溢,因为他那些经典的诗句,因为他为中华文化贡献了不可磨灭的精彩。特别是几年前在《国家宝藏》这个节目中,我看到翟天临作为李白唯一存世真迹《上阳台帖》的国宝守护人,与濮存昕老师一同吟诵了那首《如果没有李白》,更是让我只看到了李白最优秀的一面,反倒是没有真正的了解过李白的另一面。 李白的一生,一直在出仕与出世之间徘徊,求爵、求道、求功均无所建树。王朔就不客气地说:“李白就是一个求官不成的人,还吹什么三分剑气,不过是一个名利之徒。”也许在老王眼里,李白可能远不如那些边塞诗人,一心保家卫国和收复河山更令人敬重,而作为一个普通人看李白,却常是高山仰止。真正细读历史,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瑕疵,即便如李白,也是不胜枚举。 尽管李白有不可一世的才情,家里也有足够挥霍的资本,造就了飞扬跋扈的性格,年纪轻轻就游历四方。但是由于他家是行商出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就只能曲线出仕,走行卷这条捷径。却又如高适所言,若是无人引荐,布衣百姓行卷之路又何其艰难。最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27岁时不得不入赘许家做了上门女婿,希望借助许家的保荐进入政坛。可以说这时的李白心情是矛盾的,否则的话,他也不需要去征求孟浩然的意见,自己的婚事在别人处得到肯定答复。而当高适留给他“否”的意见后,他还是选择了听从孟浩然的“当”,可见在李白的心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还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窃以为,李白精于诗词歌赋,疏于治国理政。不要说同时代的名相张九龄了,即便是奸相李林甫,他也远远不如。作为开元盛世的大老板唐明皇对于这点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同为文艺爱好者的玄宗皇帝就让他到宫里来写诗讨贵妃的欢心。尽管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是回过头来就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些赞美杨贵妃的马屁诗,却依然没有获得重用的机会。 几经宦海沉浮,建功立业不得,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李白选择了求仙访道,正式成为了一名道士,或许老庄的思想更适合他彼时的心境。从他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出,他追求享乐人生,倡导及时行乐,这主要表现在他的饮酒诗中。以《将进酒》为例,剧中几人在山顶彻夜痛饮,情性所致,神游云霄,御风而起,四海八荒,舍我其谁,与神对话,与仙共饮,特别是最后一句: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原以为此时的李白放下了心中的执念,决心远离庙堂,心情应该是无比洒脱与奔放的,这一句也应该是慷慨激昂的。但是没想到此时的转折戛然而落,李白一下子又跌落回了现实中,“万-古-愁”三个字从他的口中艰难迸出,与之对应的是他那满面悲容。酒中的李白有多放荡与激扬,醒后就有多悲愁与凄凉! 安史之乱后,李白隐居在庐山,他本来可以像陶渊明那样,当好一个隐士,出世而无为,完全有魄力更有实力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他终究还是说服不了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这么一个出众的人,凭什么就只配当一个诗人为当权者歌功颂德,我也可以建立不世功业的呀!只是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又很骨感,年过半百的李白,在政治上站错了队,追随永王造反,而高适作为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奉旨讨伐。最后永王兵败,李白也成了一名阶下囚,昔日的至交好友成了高高在上的胜利者,为了避嫌甚至连一面都不愿意相见。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远没有活出自己诗歌中所描述的那种仙气飘飘率性浪漫的人生。也许人生总是这般求而不得,所以他只能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寄托在自己的诗歌里。但是即便如此,李白的一生也是众多人望尘莫及的,他生活在唐朝最繁盛的时期,大唐盛世造就了诗歌文化的顶峰,成就了众多伟大的诗人,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仿佛是夜空中灿烂的明星,而李白始终是最明亮的一颗。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就是写出那些瑰丽多彩的诗篇,使得中华诗词文化持续发扬光大多姿多彩经久不衰。 最后,还是想再重温一下翟天临与濮存昕一起朗诵的《如果没有李白》......。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