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张说《论语》·连载275 |
正文 | 张说《论语》·连载275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白话)子张问:“读书人怎么样才算是‘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朝廷里一定要有声望,在大夫家里也一定有名声传播。”孔子说:“这是闻,不是达。所谓‘达’,是质朴、正直、重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话,观察别人的脸色,常告诫自己对人要谦恭有礼。他们在朝廷做官时是这样,在大夫家做家臣时也是这样。所谓的闻,表面上好像很仁德,而实际行为却与之违逆,还毫不怀疑地以仁者自居。闻者在朝廷上一定会设法博取名声,在大夫家也一定会哗众取宠。” (张说)子张想搞清楚读书人如何才能做到“达”。孔子知道子张不一定懂得“达”的意思,便问了。子张果然不懂,他把“达”理解为声名远达。孔子说名声很响叫“闻”,不是“达”,“达”涉及到实质的人品,涉及到情商,涉及如何待人。本性质朴正直,讲义气,善于领会别人的意思,待人谦逊有礼,才叫达!用现在的话说,通达、重义、明理、谦虚的人,就是达人。他们不管在哪里,在朝廷也好,在士大夫家里也好,都是达人。而名声很响的人,多半是装出仁道的样子,行为却背道而驰,却还以仁者自居,很厚颜无耻。这类人在朝廷,必定会骗取名声,在士大夫家,必定会哗众取宠。 孔子其实是把子张批评了一通。子张追求的是名声(闻),却说成是通达。一味追求名声,势必会经常做哗众取宠的事,与仁德背离。而“达”是人从内到外的全面修养,实际上就是“为仁”的同义词。仁者爱人,爱人就是尊重人,这个表述着眼于仁者对他人的行为;达者正直重义、善解人意、谦逊有礼,这个表述着眼于仁者自己内在的觉悟。两者指向一个目标:尊重他人! 本节两次出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这句话在子张嘴里,意思是“在朝廷和在士大夫的家里,一定都很有声望”。而在孔子嘴里,意思变成“在朝廷和在士大夫家里,一定会哗众取宠”。如此悬殊的含义,却以相同的字来表达,如何解读,完全依靠上下文。这说明,断章取义地去理解一句话,永远会误读。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