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张说《论语》·连载283
正文

张说《论语》·连载283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注释——苟:如果。期(jī)月:即周年,十二个月。期,周。)

(白话)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来治理国家,一年就可以了,三年就会很有成绩。”

(张说)孔子对自己的行政能力十分自信,但没有实践验证,不敢妄议。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白话)孔子说:“‘善人能治理国家一百年,也就可以去除残暴,免掉杀戮刑罚了。’这话说得很对啊!”

(张说)孔子主张德治,不赞成严刑峻法。他在这里先引用别人的话,说国家管理达到“胜残去杀”(战胜残暴,制止杀戮)才是最好的,但需要靠几代善人连续管理国家才能做到。孔子认为说得极好。好在哪里?好在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最高理想:德治。

许多人批评孔子的德治,他们把德治与法治对立起来。其实不然。孔子从来不反对法治,而是反对只依靠法治。前面说了,繁衍人口,发展经济,加强教育是发展的三个阶段,孔子心中的德治,只有到第三阶段的后期才可能实现。“善人为邦百年”才有可能免去严刑峻法,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能自觉遵守仁道,无需严刑峻法来威慑了。这说明,在当人心尚未纯化的时候,刑法自然是免不了的。

注意,不要机械解读孔子的话。严刑峻法与胜残去杀,是指以哪种为主,不是非此即彼,不是德治与法治二选一,而是指多数人的行为无需法律来威慑,就能自觉遵守公德。举个例子,在过马路的时候,红灯,无车,别人都闯红灯而过,你一个人静静的等绿灯,旁人把你当笑话。这个时候,显然是需要严刑峻法的。等到红灯,无车,所有人都静静等绿灯,不是因为怕撞红灯会被打12皮鞭,而是因为应该如此,这就是德治成熟的时候。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注释——世:三十年为一世。)

(白话)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必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仁道行于天下。”

(张说)本节的含义与上节类似。上节是说善人统治百年,才能“胜残去杀”,达到德治的局面。这里说,“王者”统治30年,才能全国实行仁道,也就是德治。善人需要百年,王者需要30年,这里有什么讲究呢?

善人,是指好人;王者,是指以仁道治天下的很大气、很睿智的人。我认为这是一种递进关系。好人治理,用以身作则、公正处理、加强教育来慢慢纯化人心,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善人统治之中,如果出现了既有本领又有仁心的王者,那还需要30年才能成事。这都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不可以精准性来要求的。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