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张说《论语》·连载294
正文

张说《论语》·连载294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注释——惠:宽厚,惠爱。子西:春秋有三个子西。一是郑国的公孙夏,是子产的同宗兄弟;二是楚国的鬬宜申;三是楚国的公子申。这里大概指的是公孙夏。伯氏:名偃,齐国的大夫。骈邑:地名。没(mò)齿:老到没了牙齿,指终生。伯氏有罪,管仲任宰相,奉齐桓公命令,依法剥夺了伯氏的300户采邑,因为管仲执法公允,所以伯氏没有怨言。)

(白话)有人问孔子,子产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待人民宽厚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这个人呀!他这个人呀!”又问到管仲,孔子说:“这是个人才,他剥夺伯氏骈邑三百户的采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粮,伯氏到死也没有怨恨的话。”

(张说)有人要孔子对三个人进行评价:郑国的子产和子西,齐国的管仲。孔子对子产和管仲进行赞扬,对子西却不加评论,只是说“他呀他呀”的搪塞过去。这是孔子的厚道和谨慎,对不赞赏的还活着的政治人物不加评判。

子产和管仲都是法家的重要人物,而孔子是儒家祖师爷,后代普遍认为儒家与法家势不两立,所谓的儒法斗争据说从战国延续到文革。从孔子面对子产和管仲的评价看,儒法之争是个伪命题。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的策略上不同,但主要是侧重点不同,并不对立。孔子赞扬子产“惠人也”,就是从儒家德治立场来赞扬子产对人民很仁慈。比较著名的是“子产渡人”的事。由于桥尚未建好,作为执政官的子产就用自己的车子帮人们过河。孔子说的“惠人”,就是指子产是关心民生疾苦的政治家。但孟子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孟子认为子产渡人不过是小恩小惠,他应该早早的建桥,那才是大德。孟子认为子产只有小惠而无大德,不是杰出的政治家。历史证明孟子错得离谱。我发现孟子的言论可能就是后世诸多不明所以、肆口乱喷的公知的始作俑者。子产的政绩在当时无出其右,孟子却视而不见。他开始执政,在桥尚未造好的时候用自己的车帮人解决困难,这个行为一下子夺了孟子的眼球,成了他嗤之以鼻的小恩小惠了。如果子产是冷冰冰的执政者,认为在桥未修好之前,老百姓怎么过河跟我无关的心理,在孟子看来反而是了不起的政治家了。

至于管仲,更是法家的鼻祖,而孔子对他却赞不绝口,说明在孔子眼里根本没有儒法的畛域。子产使弱小的郑国强大起来,管仲使一盘散沙的齐国一跃而成中原霸主,都是彪炳史册的伟大政绩,是中国社会前进的强大推手。孔子没有由于施政理念不同而加以否定,说明他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思想家。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0:50:11